杜甫又叫杜工部,按说也是一个级别不低的朝廷命官,但他为什么那么穷?
杜甫在华州弃官后,携家去了秦州,靠种草药难以维持生计,后来去了成都投奔严武。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相当于现在的成都市长,而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可谓是军政大权一人独揽。杜甫同严武是世交,在生活上主要是靠严武接济。后来严武奉调回京,杜甫失去了依靠,也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正如他诗中所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几年后,严武再来成都任上。于是杜甫重回成都草堂,又入严武幕中,严武上奏朝庭,替杜甫讨了个工部员外郎的官衔,也有了俸禄。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再次失去依靠。从此老病穷愁,晚景凄凉。
唐诗三百首,其实是沧海一粟,大唐诗人满天飞。许多官员都会是诗人。杜工部杜甫也是其中一个。
大唐虽是国势非常繁荣强大的一个王朝,但也经历了武则天换朝、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被请上太上皇后,就不受新皇帝的重用而落寞了。
就像李白一样,曾经在皇宫享受贵宾待遇,但后来就失宠了,离开皇官做逍遥游了。
杜甫命运多舛,让他流落民间,感受了人间炎凉,却促成了他成为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大师。为唐朝留下了无数篇反映"卖碳翁"、"抽壮丁"等的优秀诗篇,因而被奉为"诗圣"的荣光,与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并驾齐驱。
生活中,为杜甫关闭了高官厚禄的大门,同时也为杜甫打开了了解和同情黎民百姓的遭遇,而倾抒的窗口。更为唐朝和中国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忧愤出诗人,忧患更出大诗人!
杜甫在唐肃宗朝曾担任过短期小官左拾遗(从八品上),后因上书为兵败的宰相房琯辩护,得罪了肃宗。杜甫为避祸,携家迁居成都,靠着"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的生活。后由老友,剑南节度使,成都尹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所以被后人称为杜工部。
但是,杜甫虽被称为杜部,却不是工部的高官。工部最高长官是工部尚书,副长官是工部侍郎。下属工部郎中(相当于司长),员外郎是郎中的副职,相当于副司长。按说级別也不低了,但杜甫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并不到工部任职,只是在成都以此官阶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多后,严武就去世了,杜甫又失去了依靠,重新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财来找我终须易,我去寻财却是难!这是财和人的天生缘分问题!财是否来找你、这和你的职位高低无关、这和你的相貌丑俊无关!因此,杜甫实际就是和财少缘,既便他当的官再大些也只能是当个“清官”!这里并没有鼓励杜甫当官为发财去做贪官、那就曲解杜甫了、而是按杜甫的“本性”和“本位”他的一生就是应该这样走过来的、也就是说杜甫就是这样的“命”!类似于杜甫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人们并不一定注意这些人而单单的注意到了杜甫、这是因为杜甫会写诗、而且是会写的一手好诗,如果杜甫没有这个“特长”、他在生活中和无数个穷困潦倒的人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杜甫的“文名”使人们经常的想起他,而那些无名的人却被人们忘的一干二净!
770年,杜甫死在长沙驶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而他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在764年,也就是在他死前的6年,所以即便他一直担任这个职务,也富裕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干了没多久杜甫又辞职了。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他35岁之前,712年到746年左右。
从二十岁起,杜甫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恰逢开元盛世,杜甫个人的经济状况也不错,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他与李白的两次相遇就发生在这个时期,744年和755年。
第二个时期是35岁到44岁,746年到755年
困守长安十年。唐玄宗追求享乐,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甚至经常挨饿受冻。
第三个时期是从45岁到48岁,755年到759年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杜甫本人也历尽艰险,先是755年不幸陷于叛军之手,757年成功出逃,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第四个时期是从48岁到59岁逝世,759年到770年
759年底杜甫弃官,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在11年的漂泊生活中,杜甫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生活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大历五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纵观杜甫一生,也就是在35岁之前,生活过的比较惬意,后来的24年,一直颠沛流离。
最后11年
759年,杜甫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来严武离川,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杜甫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很苦。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一路辗转,于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下,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杜甫的穷,主要还是时运不济吧。
就像他的诗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开元盛世时,大家活得都不错,不至于挨饿。
但从开元末年,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朝政日益腐朽,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科举总是失败,跟这腐朽的社会有直接关系。再后来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而衰,杜甫个人命运也一路下跌,物质上的困厄几乎就是必然的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没有穷过,这是他伟大的根源。
杜甫为什么那么穷?还是孔子那几句话吧。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开元盛世时富足的杜甫,天宝之后潦倒的杜甫,都是光荣的。
所以,看一个社会到底怎么样时,就可以看看这个社会里,混得好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如果都是些投机取巧贼眉鼠目的人,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可能是有问题的。
杜甫曾出任过工部员外郎,在唐代这是一个五品官员,级别不低,但是杜甫只做过一段时间,在杜甫做官期间,其领取俸禄勉强可以养家糊口,但是没有积蓄;杜甫一生中,其做官时间并不长,在大部分时间杜甫都是布衣,没有收入,全靠朋友接济过日子,十分贫穷,甚至自己的小儿子都被活活饿死。
杜甫跌宕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一个官僚家庭之中,其父亲曾做过七八品的小官,而其祖上也是官僚出身,所以杜甫年少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经济压力,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其青年时期,杜甫也曾游览燕赵大地,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望岳名篇,当时的杜甫可以说“裘马颇清狂”。
杜甫
成年之后杜甫考进士未中,但结识了李白和高适,三人一起游览汴梁,成为知己,而到了三十之后,杜甫父亲亡故,自己不得已寄居长安,开始了漫漫的求仕之路,期间,杜甫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支持,开始渐渐没有了生活费的着落,这种漫长贫穷的岁月直至安史之乱前夕,杜甫才得到了一个小官,有了微薄的俸禄,而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杜甫被安史叛军所擒获,被关押在长安,开始了囚徒生活。
从长安逃出后,杜甫被唐肃宗任命左拾遗,但是由于劝谏惹怒了皇上,再度被贬华州参军,杜甫在华州参军任上,被繁琐的工作所累,便辞官西去秦州,从此没有了收入,全靠朋友接济过生活,而没有接济的日子,杜甫一家都要靠挖草根、捡拾草籽过日子。
杜甫出任工部员外郎
杜甫在秦州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当时其好朋友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是地方大员,于是邀请杜甫去成都,杜甫到了成都后,受到严武的优待,严武甚至上表举荐杜甫出任工部员外郎,当然这个职务只是一个虚衔,杜甫也不可能去工部就任,但是这可以为杜甫带来俸禄,杜甫凭借这个官职的俸禄和严武的接济,在成都浣花溪旁修建草堂,渡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杜甫草堂
好景不长,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依靠,不得不再次东迁夔州,之后杜甫怀念故土,想要东去,绕道回到河南老家,最终病死在湖南的一座小船之上,结束了其贫穷的一生。
杜甫一生贫穷却心忧天下
杜甫一生虽然贫穷,但其并不是在社会最低端,杜甫自己也说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所以杜甫在写下“三吏三别”的时候,自己可以避免兵役,但是即便如此,杜甫也依然贫穷。
路有冻死骨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就记载了自己小儿子活活被饿死的惨痛经历,但是即便如此,杜甫仍然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而自己这样的人都是如此,哪些普通百姓岂不是更加贫穷?
而在杜甫茅屋被风吹破的时候,杜甫发出的感慨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能这就是贫穷中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所在吧。
安史之乱后,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没稳定的收成,杜工部 也没招,相较普通百姓而言,杜甫 还有人救济,普通百姓就没那么幸运。冯小刚1942中的 大户 最后也成了 流浪汉,还好不是全国性的战争,如果遇到类似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就不是穷的问题,能活下来已经不易,王朝末年,易子而食,人口莫名消失,屡见不鲜。
清官几乎没有富的。
如果这个清官家里很穷,他本人还喜欢救济他人,那他可能就会穷上加穷!
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最后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官定″之后,他到奉先县(今陕西浦城)去探望家眷。谁知走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诗人把这些景象以及专制统治者的奢靡腐化都愤懑地写在了一篇不朽的诗里,这就是《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杜甫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它显示了杜甫虽然当朝为官,但照常过着贫苦生活,连家眷都照看不了。安禄山叛乱,更加剧了杜甫滇沛流离的生活残状,他带着一家人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一切逃难者所受到的苦楚。以上就是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早年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直到44岁才勉强得到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他举家避乱,住在成都的郊外草堂里,忍饥挨饿。直到好友严武认命他为节度使暑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好景不长,严武死了。杜甫只好携家出峡回都,然而兵乱,他避乱郴州,在病中死去。可以说杜甫一辈子没有过一天好日子。所以他才能写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亲身体会。
唐玄宗执政,李林甫杨国忠作乱,安史之乱给老百姓造成的痛苦是苦不堪言的,杜甫不例外。
杜甫不穷!
他在河南老家,有房产,有土地;在长安杜陵也有家产;在成都有草堂一座;在夔州有草堂两座,自己住不开,借给吳郎一座。除替栢茂林管理一百亩官家稻田以外,自有柑子园四十亩。当他离开四川时,把柑子园白白送人了。至于草堂是送是卖不得而知。您看他穷吗。
杜甫的官小的可怜,离7品芝麻官还差了好几级呢。杜甫跟李白一样,都是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是做官做正经事的料,但是都又是刚愎自用的人。李白老爸就是大唐中马云级别的巨富,又因为李白诗写的惊天地泣鬼神,让人喜爱至极,所以他走到哪都有粉丝,而且都是大POS。这些大POS打起赏来极为丰厚,不但有金银财宝,还有妻有妾。比如李白做了宰相的孙婿,还有李白诗里写到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中的汪伦,就是一个县官级别的粉丝,送了李白大量的金钱和马匹。还有人直接向唐玄宗推荐李白作官。唐玄宗给李白的待遇非常高。李白天天是美酒佳肴后醉醺醺的觐见唐玄宗。杜甫自己年少轻狂,早早的就把祖上家底给挥霍完了,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一个人生规划。他写的诗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所以没有什么名气。没有名气的人就成不了网红,也就没有人打赏了。杜甫自己又没有工作赚不到钱,用光了家底以后就是一个穷光蛋了,所以杜甫走到哪都是喝低劣的浊酒。杜工部只是太子门下的八品官,八品官也叫大官的话,你让七品县令叫小官?可惜杜甫志大才疏,捧着金饭碗不知还嫌官小不愿意干。辞了职没有收入,就只好带着家人四处流浪,找朋友亲戚帮助接济,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其实杜甫就是贫病交加饥饿而死。可惜杜诗直到晚唐才得到认可,否则也不会穷了后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