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乾隆

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点赞1、广州市 网友:夜染孤影

这得看嘉庆和哪个哥哥比,毕竟乾隆儿子很多。不过乾隆虽然生儿子挺多,生了十七个儿子,但是这其中夭折还有不少,再加上乾隆待机时间太长,活了89岁,熬死了不少儿子,外加还有过继出去的儿子,所以真正到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秘密立储的时候有资格做继承人选的只剩下五个儿子。

下面就说说乾隆从继位到晚年去世,都想让谁当过继承人,在对比分析一下这些继承人中嘉庆的能力。

乾隆早年在嘉庆之前曾考虑过三位皇子为继承人

乾隆的继承人选其实主要围绕着他的三个女人,因为乾隆这个人比较保守,他比较喜欢立嫡子为继承人,也是有着他祖父康熙的想法,立嫡长子为继承人。

所以他想册立的继承人必须围绕着他的三位皇后所生孩子,第一位就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这位富察皇后也是乾隆一生挚爱。

富察皇后先后为乾隆生下了两个儿子,即二子永琏和七子永琮,乾隆在即位后就立刻将永琏的名字写入了秘密立储之中,但是很可惜永琏夭折了。

八年后富察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乾隆再度将永琮的名字写入秘密立储之中,还是非常可惜,永琮也夭折了。

在永琮夭折后不久富察皇后经受不住打击也去世了,乾隆也因此非常悲伤,而且富察皇后的去世也对乾隆的性格和情绪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史书记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乾隆经常对着富察皇后的牌位自言自语,可见乾隆对富察氏爱恋之深。

乾隆多年以后曾经多次向大臣们提起当年秘密立储了永琏和永琮的事,还总哀叹儿子夭折的事情,由此才让后世知道,乾隆在嘉庆之前曾经两次秘密立储。

这就是乾隆在秘密册立嘉庆为继承人之前曾经考虑过的两位继承人,下面再说说第三位乾隆曾经考虑过的继承人。

乾隆曾经考虑过册立愉贵妃的儿子五阿哥永琪为继承人,也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男主永琪。

虽然永琪的母亲愉贵妃在后宫之中地位并不高,但是由于永琪能力太过优秀,所以深得乾隆喜爱。

因为永琪才华非常全能,所以乾隆忽略了其母亲愉贵人身份地位,而格外宠爱永琪,主要在于永琪才能是非常的全面,他工于书画,精通各种少数民族语言,而且还善于弓马骑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品行还非常高尚,最关键的是还非常孝顺。

圆明园曾经着火,诸皇子之中只有永琪第一时间不顾危险冲进大殿背出了父亲乾隆,由此乾隆认为永琪乃是至纯至孝之子,所以意欲立为皇太子。

在永琪活着的时候,乾隆就册封他为荣亲王,这个爵位不是一般的王爵,顺治帝曾经想追封董鄂妃夭折的儿子为皇太子,结果被孝庄皇后所阻拦,顺治只得追谥其为荣亲王。所以在后来清代的荣亲王爵位都象征着与皇太子之位挂钩的王爵。

但是很可惜,永琪也是命薄,得了与他十三爷爷胤祥一样的病,死于骨结核病,年仅25岁就英年早逝了。

乾隆在后来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时,曾经毫不避讳的在外国人面前直夸对永琪的喜爱,并且直接当着已经被他秘密立为继承人的嘉庆面对马嘎尔尼说曾经想封永琪为皇太子,可惜永琪早逝。

在这三人中永琏和永琮夭折不知道未来能力如何,但是相比于已经成年的永琪来说,嘉庆就要显得非常平庸了,主要是永琪太过于全能各方面还都很优秀。

乾隆在公元1773年秘密立储时还有五个儿子有资格继承皇位

永琏、永琮夭折,永琪早逝,让乾隆十分悲伤抑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乾隆没有考虑过继承人问题,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乾隆终于做了决定秘密立储。

当时乾隆还有七位儿子健在,但是这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被乾隆分别过继给两位叔叔允裪和允禧为孙子,继承了乾隆这两位叔叔的爵位,所以他们俩已经自动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剩下享有继承权的五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

上面说过乾隆选择继承人必须围绕着他的三位皇后之中选择,这其中永璂是乾隆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所生,本应被立为继承人,但是辉发那拉氏当时已经和乾隆闹翻,帝后反目,所以永璂也不得乾隆喜爱,永璂其人比嘉庆还平庸,所以乾隆自然会淘汰掉他,而且永璂的寿命也很短,在乾隆秘密立储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永璂的母亲辉发那拉氏和乾隆闹翻,但是乾隆并没有废后,不过辉发那拉氏可谓是不废而废,因为她已经不得乾隆喜爱,所以这时令贵妃魏佳氏获得了乾隆喜爱,实际上成为后宫之主,在令妃去世后,乾隆追谥她为孝仪纯皇后,算是给了她名分。

所以在当时乾隆心目中令妃已经是皇后了,因此乾隆想册立继承人势必会更加倾向令妃所生的两个儿子嘉庆和永璘。

永璘和嘉庆也就是颙琰都是令妃所生,但是永璘年纪当时非常幼小,所以虽然是令妃所生能得乾隆喜爱,但是年纪过于幼小也不会被考虑立为继承人。

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放荡不羁,因为他浮躁的性格,曾多次遭受到乾隆严厉的斥责,因此在所有人眼里永璇也不可能有资格成为太子。

所以最后能和嘉庆争夺继承人位置的皇子只有十一阿哥永瑆。

永瑆为人宽厚,德行比较高尚,且擅长书法和文学,算是非常有才华;而颙琰平时表现比较中庸,各方面能力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为人比较谦谨,也算深孚众望。

在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的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

那乾隆为什么舍德才兼备的永瑆而立比较平庸的嘉庆呢?

其实在乾隆再度秘密立储之后,朝廷群臣一度都猜测究竟永瑆和颙琰谁能胜出,因为在表面上所看永瑆和颙琰在诸皇子之中待遇是最高的两位,所以他们俩基本被外界默认为皇位有力竞争者。

那么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永瑆,而非要选择比较中庸的十五子颙琰呢?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上面所述,乾隆选择皇储势必要在他一生所挚爱的两个女人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所生的孩子之中去选,富察皇后母子俱已早逝,所以那就要从令妃所生的孩子里去选了。

令妃为乾隆生过两个儿子,一个是颙琰,一个是永璘。而永璘年幼,肯定没有办法继承大统,所以中规中矩还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成为了乾隆心目中的首选。

另一方面就是永瑆自己的问题了,永瑆确实非常有才华,工于书画,尤其是书法造诣非常深厚,他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名家。

但是永瑆的为人性格有点像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虽然才华横溢,心地纯善,却放荡不羁,他身上那股书生的酸腐之气非常严重,且他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体质非常羸弱不堪,这些都不为乾隆所喜。

而且永瑆骨子里有着很严重的汉族儒生文人习气,这一点是最让乾隆反感,乾隆曾经为了改正儿子永瑆身上这股书生酸腐习气严厉呵斥过他,可惜永瑆比较固执,依旧故我。

所以大家想一想当年曹操为什么逐渐厌恶曹植,而更加喜爱曹丕,这就是当时乾隆逐渐喜爱颙琰而厌恶永瑆的道理了,因此乾隆内心那杆天平逐渐偏向颙琰。

而且从能力对比来说,嘉庆虽然平庸,但是胜在全能,而永瑆专攻文学并没有比嘉庆强哪去。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好奇在猜测乾隆究竟是选择谁当继承人,其中属清朝的附属国朝鲜李氏王朝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李氏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使臣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在乾隆内心逐渐越来越不喜欢永瑆而喜欢颙琰,最终选择了颙琰。

所以从朝鲜记录来看,也说明了永瑆并没有比嘉庆强太多,嘉庆主要是胜在了当时优秀的哥哥永琪早逝,乾隆无人可选择之际,选到了相对各方面能力比较均衡的嘉庆。

写在最后

虽然历史上的嘉庆确实碌碌无为,平庸至极,在位期间连续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和白莲教起义,清朝国力日趋衰退。可以说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是在一日日的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渡过。

但是嘉庆的哥哥永瑆也未必会比嘉庆好哪去,因为永瑆太过于迂腐,所以他也不能改变清朝的衰落。

因此如果说能比嘉庆好太多的哥哥那就只有是英年早逝的五阿哥永琪,也许永琪继位的话会比嘉庆做得更好一些。

嘉庆在位25年,实际执政21年,帝虽然他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

不过,嘉庆看似勤政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懒惰,他的勤奋其实只是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

表面上,嘉庆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所以嘉庆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性格的平庸皇帝。

可是要把清朝的衰败算在嘉庆的头上也有点过了,其实清朝之衰亡主要在于封建制度衰亡和封建保守顽固派的衰亡。

毕竟皇帝不是说革新就能革新,即使如日本明治天皇的革新变法也是建立在暴力流血之上。所以清朝之衰败是败在制度和权力阶层,除非乾隆的后继之君是一位非常具备革新意识和胆略的人,既要有革新意识,也要敢动用武力排除一切阻挠,很明显从历史上看永瑆和颙琰的性格和胆识都不具备这些要求,包括连乾隆在内都不具备,所以乾隆晚年错过了与世界交流和革新清朝制度的机会。

也许乾隆抓住这次机会,嘉庆继续按照他的思路下去没准清朝会走向强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点赞2、宿州市 网友:颠峰家族

各方面能力都很平庸的嘉庆,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接班人,主要是当时的乾隆已经没得选了。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冬,乾隆帝下达了一份密诏,密诏的内容是关于立皇储一事,经过数年的深思熟虑,乾隆帝最终决定,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储。

而在二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796年,在当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宣布禅位,皇十五子永琰登基,是为嘉庆帝。

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后世的评价,这位嘉庆皇帝,不管是在政治手段方面还是在政务能力方面,其整体表现着实一般,大清朝也在他的手里,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

当然,清朝衰败并不完全因为嘉庆,但他的能力一般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就有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为何颇为精明的乾隆皇帝,会选择这么一个资质平庸的接班人呢?

实际上,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嘉庆,背后有很多因素,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乾隆帝没得选,他不乏有能力突出,并且深得他喜爱的儿子,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让乾隆不得不在“瘸子里挑将军”,选了嘉庆这个听话、顺从,并十分懂事的接班人。


说起乾隆的立皇储之路,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按理说也算是子嗣众多,如果立储君的话,选择面应该是比较宽的,但实际情况却并未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的立皇储之路,就会知道大概是什么原因了。

乾隆皇帝立的第一个太子,是他的次子爱新觉罗.永琏,永琏虽说是次子,但因为其生母是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此,永琏在出身上,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时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立皇储这件事上,都是遵循着“立嫡不立长”这个原则,包括清朝之前的多个朝代,均在皇储一事上如此,这已经是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习惯。

但清朝入住中原后,对这个原则就进行了一些变动,毕竟清朝发迹于关外,说白了就是游牧民族,因此,对于中原的习俗传统并不是那么的在意。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就是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而皇太极死后,则是其第九子福临登基,还有顺治帝福临死后,同样是由其第三子玄烨接班,也就是康熙皇帝。

这几位皇帝的登基,都没有按照“立嫡不立长”这个原则,当然,这背后也有一定的特定因素,比如政治斗争等,但总体上,必须立嫡长子为接班人的这个传统,在清朝已经慢慢的淡化。

而在康熙皇帝继位后,曾经动过立嫡长子的想法,之所以他会这样想,与他被汉化的程度较深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当时的嫡长子胤礽深受康熙帝喜爱也分不开。


但他在立了胤礽为皇太子之后,却因为多种原因,将胤礽的太子名位两度废除,最终彻底放弃了他,临终前改立皇四子胤禛为自己的接班人,即雍正皇帝。

而雍正皇帝,是曾经深受“九子夺嫡”之苦的人,因此,在他登基后,为了朝局稳定,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君这种方式,目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儿子们重蹈当年“兄弟相残”覆辙。

而雍正最终选择的是排行老四的弘历为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到了这个时候,立嫡长子为太子的这个概念,基本上已经是被无视了。

但在乾隆登基后,立的第一个太子,却依然是嫡长子。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乾隆事事喜欢效仿祖父康熙,因此对康熙曾经没能让嫡长子成为最终的接班人这个遗憾,乾隆就想在他这里得以完满,二来,则是乾隆的这个嫡长子永琏,可以说是寄托了乾隆恶毒绝大多数感情。

首先,永琏的生母是乾隆最爱的皇后富察氏,两人感情之深厚,在史书上有不少相关记载,他二人在结婚之后,就几乎整日腻在一起,即使在乾隆登基后,对富察氏依旧是一往情深。

在这种感情基础下,二人的爱情结晶永琏来到了世上,当时乾隆尚未登基,还只是一个亲王,而为了凸显对这个孩子的重视,作为祖父的雍正帝,亲自为其取名永琏,而其中的这个“琏”字,则为承宗器之意。

说白了,当时雍正皇帝和乾隆,都已经从内心中,将永琏定为了日后的储君人选,而且在乾隆元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刚登基的那一年,就写下密诏,将永琏定为皇太子。

但这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在不久后发生了变故,在永琏长到两岁的时候,仅仅因为感染了一个风寒,居然夭折了。

这下,让乾隆和富察氏极为悲伤,虽说永琏的丧事操办得极其隆重,他也成为清朝第一个拥有自己陵园的皇太子,但这又如何呢?毕竟人都没了,这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因此,在料理完丧事不久,乾隆帝就开始着手物色新的储君人选。


乾隆皇帝物色的第二个接班人,是他的第七个儿子永琮。

永琮和永琏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生母均为皇后富察氏,与立永琏一样,乾隆帝是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也准备将永琮立为皇太子。

不过,没等乾隆皇帝把诏书写好,这个永琮就在出生的次年,出水痘而死。

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仅让乾隆皇帝十分悲伤,更让富察氏伤心欲绝,在永琮早夭没多久,富察氏就撒手人寰,因病去世。

至此,在富察氏死后,乾隆皇帝想要立嫡子为储君的这个想法算是彻底破灭了,因此,他也就只能将目光转向了其他皇子,而正是这一转,才让嘉庆有了机会。

不过,当时的嘉庆,还远没有入父亲乾隆的法眼。

若是按照年龄来算,当时活着的皇子中,以皇长子永璜的年龄最大,眼下嫡子都死光了,因此他的机会就来了,可以说当时的永璜是赢面较大的一个人,他有很大的把握能成为新太子。

但最终,永璜还是与机会擦肩而过,被乾隆排除在外,起因是因为当时富察氏刚病亡,乾隆帝满心悲切地为其准备丧礼,结果在丧礼期间,乾隆看到长子永璜和三子永璋表情不够伤悲,因此,一怒之下,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大打出手,并当场宣布他们没有继位的资格。

且不论乾隆是否过于敏感,但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是这二人再也不可能被立为皇储。


截止当时,乾隆的的几个儿子,已经有四位或因夭折,或因犯错,失去了继位资格,而老四永珹又被过继出去,因此,排在乾隆心中首位的就是皇五子永琪。

永琪便是“五阿哥”,他与电视剧中所演绎的一样,生性聪慧,并且博学多才,也因此逐渐引起了乾隆的重视,而在乾隆二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则让乾隆坚定的将永琪定为储君的人选。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圆明园突然失火,此时乾隆皇帝正在圆明园中歇息,在得知父亲被大火包围后,永琪以身犯险,只身闯入圆明园中,拼了命将乾隆背了出来。

因为这件事,让乾隆对这个冒死就他的儿子刮目相看,在不久后,他便晋封永琪为荣亲王,这可是在乾隆一朝,第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的,乾隆的这个晋封,说白了,就是想将永琪立为储君的意思。

结果,在永琪当上亲王仅仅一年后,便因突发急病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此时,已经是乾隆三十一年,而截止这一年,除了因为犯错而失去继承资格的皇子外,还有多个皇子或在幼年,或在青年因病去世,活着并有继承资格的皇子,仅仅只有有五位。

这五位皇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五个虽说少了点,但也还有选择的余地,但在这五位皇子里,第一个要被排除在外的,就是皇八子永璇。

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永璇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了这个明显的缺陷,不管能力有多强,但肯定是会被排除的。

而第二个被排除的,则是皇十七子永璘,这个永璘与后来的嘉庆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两人均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他被排除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当时他的年龄太小,还是一个黄口小儿,所以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一来,乾隆帝能够选择的,就只有三位皇子了,分别是十一子、十二子和十五子。

在这三人中,最具有竞争优势,也各方面能力占据上风的,是皇十二子永璂,他的优势在于其生母是当时的皇后那拉氏,那拉氏的皇后之位,是在富察氏去世后,乾隆帝再次进行册封的,因此,被册封之后的那拉氏,她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嫡子。

也就是说,皇十二子永璂在当时几个皇子中,按出身来讲是最高的,也最应该成为储君,同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不错,清朝时期的注明史学家钱大昕,曾担任过永璂的讲师,他就对自己这个学生评价为“天资淳粹,至性过人“。

但最终,永璂还是被乾隆排除了,主要原因是在乾隆三十年时,永璂的生母那拉氏随乾隆南巡,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乾隆在南巡途中,就派人将那拉氏遣送回京,并在数月后,收回了那拉氏皇后的册宝。

这就意味着,那拉氏的皇后之位被废除,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正是因为母亲的失宠,身为人子的永璂,自然免不了遭殃,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而此时,仅剩两位皇子可以选择,在各方面综合考虑之后,乾隆帝最终选了皇十五子永琰,这便是日后的嘉庆帝。

之所以选择嘉庆,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均衡,虽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但好就好在,他能平衡发展。

比如说文学造诣,少年时期的嘉庆,就以”勤学“闻名,并且学习成绩颇佳,甚至能做到”援笔立就“的程度,当然,众皇子中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不止他一个,但嘉庆不仅文学造诣很好,满清重视的弓马骑射,他依然十分在行。

这样一来,就要比他的十一哥,也就是永瑆要强一点,永瑆在当时也曾经被乾隆考虑过,但正是因为他过于偏科,文人气息过重,并对骑射十分反感,仅凭这一点就让乾隆帝十分不喜,毕竟满清是马背上得的天下,骑射水平低,自然就会被淘汰在外。

而反观嘉庆的综合能力,虽有些平庸,但胜在十分均衡,这才让乾隆皇帝最终选择了他。

除此之外,嘉庆还有两点让乾隆相当满意,一来是他在朝野中,是众多皇子里负面新闻最少的一个,当时朝中大臣对他的赞誉颇多。

”唯十五王(指嘉庆)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极佳。“---朝中大臣对嘉庆的评价

二来,则是嘉庆的性格很好,用乾隆的话来形容就是十分”端淳“,富有同情心,并且自制力强,恒心和毅力均不错,这个性格正是乾隆最满意的。

所以,在乾隆通过数年的观察后,发觉嘉庆在皇子中,是一个让他在各方面都满意的孩子,因此才会将嘉庆定为接班人。

最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嘉庆十分听话,这一点在乾隆禅位后的三年里,就能看得出来。


公元1796年,乾隆帝正式禅位,嘉庆登基,但此时的朝政,仍旧是乾隆把控,毕竟古代没有一个皇帝愿意主动交出权力,乾隆禅位也是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康熙在位时长的无奈之举,但禅位后大权还是要握在他手中的。

而此时的嘉庆,在与父亲乾隆的相处中,显得极为聪明。

在嘉庆登基后,他行事最大的一个宗旨就是,不下任何决定,读奏折可以,参加各类祭祀活动也可以,接见各国时臣也没有问题,但他就是不发布任何命令,也不做任何决定。

所有事情的最终决断权力,他都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听皇爷(指乾隆)处分“。

当时有朝鲜使臣在觐见乾隆后,就曾在回忆录中讲述,嘉庆帝在上朝或者出席公众场合时,只要乾隆在场,他均是目光停留在乾隆身上,乾隆笑了他就跟着笑,一旦乾隆有什么动作,他也会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显得”恭谨无比“。

”侍坐太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目不转瞩,只视上皇动静“---《朝鲜李朝实录》

嘉庆的行为举止,已经不仅仅是用”懂事“来形容了,这样就更加的让乾隆满意,深深地为自己没有选错接班人而暗自高兴。

所以说,嘉庆能成为乾隆的接班人,是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内,是必然的结果。


总之,乾隆选择嘉庆,是有多方面原因和考虑的,第一是嘉庆勤奋好学,不仅文学造诣深,并且骑射也不错,第二就是嘉庆的负面评价少,性格也让乾隆满意,第三则是嘉庆懂事,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当时,由于乾隆的儿子大多都已经夭折或病逝,能够选择的范围受到了限制,换而言之就是没得选了,因此,乾隆才会”瘸子里挑将军“,选了还能看得过去的嘉庆。

点赞3、如皋市 网友:南宫静远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这里面嘉庆排名第15。不管是从才能还是资历,嘉庆都不出众。为啥乾隆最后还是选择让嘉庆做了接班人呢?

其实这要从乾隆老爷子的寿命说起,乾隆是自古以来少的长寿帝王。老爷子一共活了89岁,25岁登基,在位60年,又当了3年多的太上皇才驾崩。

实际掌权时间,绝对是史上最长,拢共有64年的掌权时间,比康熙皇帝都要牛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早年生的那些儿子,压根就没熬到乾隆退休,他们就先嗝儿屁了。


一、乾隆去世前,其实只剩下4个还活着的儿子。

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可是等到他85岁让位的时候,只剩下了4个儿子可以给他养老送终了,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其实乾隆63岁那年,重新考虑立储问题的时候,就只剩下5个儿子了。除了上面4位以外,还有一个皇十二子永璂。

这位皇十二子永璂身份还很特殊,他是乾隆的皇后那拉氏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乾隆的嫡子,身份地位比其他4位皇子都尊贵。

因此皇十二子永璂是极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不过那拉氏得罪过乾隆,基本处于被废除的状态,所以这也是皇十二子永璂的硬伤。

不过两年以后,永璂也不用在乎这一硬伤了,因为他也挂了。这么一来65岁的乾隆老爷子,其实身边就只有4个娃可以继承皇位了,你说乾隆他心里焦急不?

当然是很焦急的,一方面,他不希望自己那么快就挂了。另一方面他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自己全部给熬死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比嘉庆年长的皇子,还有两位。分别是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那么跟这两位比起来,永琰有什么优势呢?


二、皇八子永璇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你别看乾隆皇帝的儿子早逝的比较多,可长寿的也特别长。你比如说皇八子永璇,他一共活了87岁,就差两岁便赶上自己的老爹乾隆皇帝了。

他号称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一位皇子,排除登基称帝的乾隆外,实至名归。他老妈是嘉妃,不是咖妃。和皇十一子永瑆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

按道理永璇作为最年长的阿哥,完全是有竞争力的。那么为什么永璇最终被乾隆排除出了继承人的人选之中呢?

原来永璇这个人做事大大咧咧,行为举止十分轻佻,不仅做不好事情,而且总是得罪人。所以永璇在朝中的人缘很不好,甚至连乾隆都很讨厌他,曾经当着众人的面骂过他。因此就算永璇身体再好,估摸着也只能是被踢出了继承人的人选。


三、皇十一子永瑆是永琰最大的竞争对手。

跟永璇一母同胞所生的皇十一子永瑆,绝对是嘉庆登基路上最大的障碍。为啥?因为他的这个哥哥,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

皇十一子永瑆是清朝皇子里,最有文采的一个。他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非常擅长书法,是著名的清朝书法家。

一个清朝的皇子能够成为书法家,你说人家努力不努力吧?就算是普通人,你想要练就一手好字,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可见皇十一子永瑆是真的下了苦功夫。

因此从才能角度去考虑,皇十一子永瑆是可以力压嘉庆,成为继承人的热门人选的。而且永瑆的身体也不长,活了足足72岁。看来嘉妃的基因不错,生的几个儿子长寿居多。

在乾隆五十四年,永瑆更是被册封为和硕成亲王,意思就是这孩子很有才能。而同年嘉庆也才被立为和硕嘉亲王。

所以说两个人可以说是站在了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的选手。而相对来说,永瑆的才能要比嘉庆更加明显。可是为啥乾隆就是不选永瑆呢?


四、永瑆的失败和他崇尚文化有很大关系。

乾隆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非常喜欢汉文化,但是同时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子孙后代放弃满文化。所谓的慢文化,也就是骑马打猎的本事。

他希望他的子孙跟他一样,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其实他自己都是个半吊子,一辈子文没啥大成就,武也没啥大成就。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心态,使得永瑆越来越不中他的意。为啥?因为永瑆对汉文化的推崇超过了所有皇子,这是乾隆很懊恼的事情。

你可以学习汉文化,可以利用汉文化来统治帝国,但是你不能彻彻底底融入到汉文化当中,这是乾隆的底线。

而永瑆在书法上有如此高的成就,自然是有很深的钻研。因此他逐渐荒废了满人最为自豪的骑射功夫,因此文人气息非常重,这是乾隆最不喜欢的地方。

因此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乾隆最终还是放弃了偏重于文化忽略骑射的永瑆。他担心的是,永瑆上台以后,满人最后的那点自信心都没了。


五、嘉庆每一门成绩勉强良好,却能得到乾隆的青睐。

连永瑆这样的人才都被排除出去了,嘉庆可就真的没有对手了。放眼望去,乾隆这剩下的4个儿子里,就嘉庆的各门成绩都是合格的。

虽然嘉庆在文化方面成就不高,武功上也不算很突出,可是正是因为他十分综合,所以才会成为乾隆最后交付江山的那个人。


总结:做皇帝未必就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

在乾隆看来,像他这样“门门优秀”的人已经找不到第二个了。所以他只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不要做一个偏科的人,

可以没有哪一门成绩特别优秀,但是必须要每一门成绩都能达到合格线,这是乾隆的底线。所以选来选去,也只有嘉庆合格。

这属于矮子里面选将军,实属无奈之举。如果乾隆的17个儿子都还活着那怎么都轮不到嘉庆来做皇帝的。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五阿哥永琪,那才是真正的人才。还有乾隆和富察皇后的俩儿子永琏和永琮,全都曾经是乾隆想要托付江山的人,可惜都早逝了,只能说嘉庆生得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清史稿》

点赞4、南宁市 网友:爱还逝

为什么永琰既平庸又保守,乾隆帝还是要选择他为自己的皇储,以承大统?原因很悲催,也很无奈:那就是乾隆帝没得选了!但凡之前寄予厚望的储君人选有一个没出意外、平安成长的话,乾隆帝都不会选择“平庸、少才、中智”的永琰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说起来,乾隆帝的儿子其实也不少了,有十七个之多,皇子的数量在清代皇帝中,仅次于他的祖父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其中序齿有排行的二十四个),名列第二。有如此多的皇子,一般情况下怎么也不可能出现嗣君人选难以抉择的情况,但是事情就是这么的二般,乾隆帝信心百倍地预备在皇子中“建储立嫡”,结果是立一个死一个、立一个死一个,预备“立嫡立长”,结果皇子骂死一个、郁闷死一个,预备“立贤”,结果选中的皇子立马得了绝症去世,这接二连三的诡异场景让乾隆帝简直是欲哭无泪,之前无论家事国事都自信心满满、纵横捭阖的乾隆帝一时间对建储立嫡之事几乎丧失了信心,常耿耿于怀、忐忑不安,终其一生,乾隆帝都因为此事懊恼苦闷。即使晚年已经秘立了储君、甚至退位禅让了皇位,老迈的乾隆帝依旧化不开这桩心结,念念不忘自己的前几任皇储。立储不顺之事,实实在在是一辈子顺风顺水的乾隆帝罕见的挫折,并且没有之一。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的令妃魏佳氏(即日后的令贵妃、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她在乾隆四十年去世后被尊谥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后祔帝谥,称孝仪纯皇后)为乾隆帝诞育了第十五个儿子,此时,乾隆帝已经年满五十岁,而且已经有了十四个皇子。所以乾隆帝对于第十五子的降生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也不是特别重视,除了按照祖训为其赐名“永琰”、并依照后宫制度增派宫女內侍加以照顾之外,就没有什么更加特殊的对待了。在乾隆帝看来,这个幼儿将来的荣华富贵肯定少不了,但说到底也只是普通皇子,无论从嫡出论,还是排行论,或者才华论(婴儿有什么才华),他都不具备承继大统的先决条件,将来做一个富贵闲人便罢,“皇储、皇嗣”的身份,就不要打主意了。

永琰出生之时,乾隆帝已经先后两次立储,一次是走完了流程但天不假年,继承人夭折;一次即将确立但是被意外打断,目标人选又夭折了;这就是永琰的二哥永琏、七哥永琮(也是乾隆帝两个嫡子)的悲催立储路。

永琏,是乾隆帝的嫡长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生母为乾隆帝元配富察氏(即乾隆帝第一位皇后:孝贤皇后),所以永琏也是乾隆帝实打实的嫡长子。

永琏出生前,还只是普通皇子的乾隆帝(弘历)已经被皇父雍正帝秘立为皇储,所以,得知自己的皇储(秘立)获嫡子后,雍正帝欣喜万分,认为将来社稷承继有望了,于是特地为“嫡孙”亲赐姓名为“永琏”。而“琏”字隐含了雍正帝对嫡孙将来能够传承社稷、使宗庙连绵不绝的美好期待。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已经登基承继大统的乾隆帝出于“立嫡立长、嫡子承嗣”的传统儒家思想、并遵循雍正帝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将皇次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的永琏秘立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并封入鐍匣中,安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六岁的永琏就这样成为乾隆帝第一次秘密立储的人选。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世事难料,乾隆帝正陶醉于开创了“嫡子传承”制度的时候(从清太宗开始,历代清朝皇帝都不是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秘立的皇太子永琏突然患了重病,经太医院全力施救也无力回天,于十月十二不幸夭折,年仅九岁,天命不在其身。

年轻的乾隆帝被这个打击折磨得身心俱伤,极度悲痛,在恢复早朝时(乾隆帝为了哀悼永琏,接连几天都罕见地没有举行早朝)命人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下传位鐍匣,然后于朝会上公示了传位谕旨,并特别下诏说:“皇次子永琏,乃皇后所出,而朕之嫡子也。其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曾亲予命名,已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传位密旨,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是永琏虽未册立,已为‘皇太子’矣。今既不幸薨逝,一切葬礼典礼均用皇太子仪注而行。”

乾隆帝用这样的方法,向天下臣民宣布:永琏是朕按“秘密建储”制度早就确立了的“皇太子”,是大清的储君、江山社稷的继承人,不是普通的皇子,待遇和名分一律从优。

之后,乾隆帝下诏追封名分已定的嫡长子永琏为“端慧皇太子”,使永琏在身后堂堂正正享有皇太子的称号,并按照皇太子礼仪为永琏举行了隆重丧礼,还在东陵陵区内、黄花山之南的朱华山(天津蓟州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为端慧皇太子修建了身后园寝,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将永琏的金棺葬人园寝地宫,端慧皇太子永琏也成为了这座清朝唯一皇太子陵的主人(之一)。

嫡长子永琏病逝之后,乾隆帝内心依旧念念不忘“立嫡”的心思,所以从乾隆三年(1738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这九年里,乾隆帝没有从在世的皇子中: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挑选储君人选,而是借口他们都是庶子,非富察氏皇后所出,所以没有再一次“建储”。乾隆帝依旧期盼着皇后再次诞育嫡子,好让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再有嫡子的名字能放置于鐍匣内的机会。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富察氏皇后不负乾隆帝所望,再次诞育了皇子,这是乾隆帝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嫡次子。乾隆帝再得嫡子后大喜过望,一边作诗庆贺,一边大宴群臣,意在与天下同贺国母再诞嗣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乾隆帝越过皇子应在适龄后再起名的祖制,迫不及待地为嫡次子赐名为“永琮”。“琮”字的含义是上古帝王祭祀用的玉杯,同时也有“承继宗庙”的内在意思。永琮的名字,寓含了乾隆帝将传承大统于其之意。

而永琮赐名后不久,乾隆帝发现十六叔庄亲王允禄的一个孙子已经起名叫“永琮”,于是毫不客气地下令庄亲王为孙子改名为“永瑺”,以使自己的嫡子能独享“琮”之美名。

永琮满周岁之日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乾隆帝即开始准备再一次密立储君,预备在当年冬至大祭时,亲自到天坛祭天后再正式向上天汇报自己将密立永琮为皇太子的做法,然后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正式秘密建储,放置传位鐍匣于乾清宫。

但世事难料,就在乾隆帝兴冲冲地准备第二次立储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潜在的储君人选、皇七子永琮突然罹患天花、久治不愈,使得乾隆帝在冬至祭天时心情焦虑,放弃了向昊天上帝汇报建储之事。十二月下旬,永琮的病情迅速恶化,于除夕之夜不幸夭折,年仅两岁,乾隆帝再一次失去嫡子。

嫡次子永琮的夭折,使得满怀立嫡心愿的乾隆帝再次愿望落空,心情痛苦且沮丧。为了寄托哀思,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在举行大朝会时忍住悲痛明发谕旨,对夭亡的永琮倍加夸赞,公开说明自己已内定永琮为秘密皇储,只因时间仓促、再加上永琮突然病夭,所以才没有走完“正式建储”的程序。但永琮是嫡子,乃皇后所出,又兼聪慧端敏,身份贵重,“准皇储”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其葬礼典仪应高于前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幼年夭亡的皇子。

在永琮的葬礼上,乾隆帝下旨追赠永琮为“悼敏皇子”(清代皇子夭折后,得赐谥号是极为罕见的事情),然后把他安葬在东陵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内,和他的同母兄永琏葬在一起,享受身后的祭祀。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因痛失爱子而忧虑成疾、身心俱伤,又不想乾隆帝得知自己生病后担忧,于是隐瞒病情、强撑病体,随乾隆帝起驾南巡。途经山东德州时,富察氏皇后再也无法坚持,病薨于当地,年仅三十七岁。发妻盛年离世,使得已经因嫡子先后夭折而悲痛莫名的乾隆帝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同时也彻底断绝了他再获元嫡的念想。

嫡子和发妻的离世,让情绪极度痛苦暴躁的乾隆帝性格扭曲、心理失常,莫名其妙的肝火更转化为无处发泄的冲天怒气,并将这全部怒火发泄到前来迎接嫡母灵柩返京的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二人身上。

在迎接皇后灵柩回京的仪式上,乾隆帝对于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二人的迎接礼仪和致哀态度极度不满,认为他们毫无悲恸之心,对嫡母的薨逝不以为然。于是乾隆帝大发雷霆,迁怒于二子,当场怒斥他们:“遇此大事,大阿哥、三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竟之处甚多,为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暴怒之下的乾隆帝几乎失去了理智,甚至要夺侍卫的腰刀当场格杀两个皇子,被随扈大臣们拼死劝阻后余怒未消,恨恨地发誓“此二人断不可承袭大统!”,从此剥夺了永璜、永璋的继承权。

皇长子永璜当时不过二十岁,在父亲的无妄打击和加罪下莫名其妙地丧失了大统继承权,前途一片黯淡。惊慌和恐惧之下,年轻的永璜从此一蹶不振,度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惨淡日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因郁郁寡欢、无法释怀,永璜不幸病逝,年二十二岁。而对于英年早逝的长子,恢复了理智的乾隆帝心中也是愧疚无比,但是帝王的自尊心又让他不能公开自责承认错误。于是乾隆帝以“摘帽缨、穿素服,亲临宅邸致祭、奠酒”的姿态来表示他对长子的深切悼念。同时,乾隆帝还下诏说:“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育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追封长子为定亲王,赐谥号“安”,称定安亲王。

和大哥永璜的境遇一样,皇三子永璋在遭受了来自父亲“不忠不孝之人”的无情斥责、并被剥夺继承权后,也是魂飞魄散、惊惧不已。当年只有十三岁的永璋在皇父的怒斥之下,还没有真正成年就早早地衰衰落寞,再也没有了少年人应有的风华和朝气。虽然在永璜去世后,乾隆帝心中对当年无故迁怒两个庶子之事有些内疚和后悔,但是公开发的誓已经不可更改,他再也不能像没事人一样重用、培养永璋成才,只能黯然地放弃了这个无辜的儿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将堂姐和硕淑慎公主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三子嫡福晋,,并赐予大量妆奁作为婚典用度,也算是在某些方面稍稍补偿了一下永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二十五岁的永璋因病在皇宫阿哥所内无声无息地去世。去世前,乾隆帝曾经到其居所视疾,悲伤叹息。永璋去世后,乾隆帝追封其为“多罗循郡王”,将其安葬于皇长子定亲王永璜位于密云的陵寝内,让这两个难兄难弟继续在一起为伴。

先失去两个嫡子、又因为不理智的态度而失去了两个庶子,乾隆帝究其原因,认为都是自己一心想立嫡子为嗣、在希望破灭后又转悲为怒的扭曲心态所造成的,实在是“咎由自取”。

于是痛定思痛之后,乾隆帝基本上断了再立嫡之心,在朝会时公开对大臣们说:“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

从永璜去世时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乾隆帝再也没有向臣子们透露过想要立储的念头,也不允许臣子们向他建议立储,并申明如有上奏建议立储者立行正法。就这样,乾隆帝的立储之事暂时搁置了十三年之久,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而在此期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看似不起眼的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出生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乾隆帝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没有子嗣,乾隆帝“大方”地把当时在世的皇子中最长的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作为允裪的嗣孙,并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而在之前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已经把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前一年去世且无嗣的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为嗣孙,降等袭爵成为贝勒(以后永瑢逐步晋封为质郡王、质亲王)。

表面上看,乾隆帝接连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宗室,是为了团结皇室,平息皇父雍正帝当年苛待迫害宗室的创伤。但乾隆帝在过继两个儿子的时候,已经是快六十的人了,而当时在世的皇子也不过七八人而已,乾隆帝虽然一贯以身体康健自诩,但也不会自大到认为六十岁的自己还可以再生许多皇子,并把秘密建储的人选寄托在未出生的儿子们中(如果有的话,实际上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八年之后也只生了皇十七子永璘一个皇子)。

在乾隆帝“慷慨”过继皇子给无后宗室的举动后面,其实隐含着他心中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那就是“立嗣”!虽然乾隆帝失去了“立元嫡为嗣”的机会,但是还可以遵循“立长”原则,再立储君!

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乾隆帝的长子永璜、三子永璋已经去世,次子永琏早夭,而继后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年纪尚幼,乾隆帝也并不把他当做天然的嫡子来看待,要再次立储的话,年长的几个皇子: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才是相对合适的人选。

因为前面三个哥哥都去世了,所以皇四子永珹在当时是实际上的皇长子,但是永珹母家地位低下,又属于外族归附(永珹生母金佳氏家族,是清初时归附的朝鲜人),所以乾隆帝除非没有选择,才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庶子。而皇六子永瑢为人文弱,弓马骑射方面差强人意,在遵循“骑射立国”祖制和传统的乾隆帝看来,只要还有其他选择,永瑢这样的文弱书生就不会被考虑进储君人选。

为了达成“立嫡以长”的目的,乾隆帝早早布局,将皇六子永瑢、皇四子永珹先后过继出去,以便为自己中意的储君人选腾出位置,拿到实际上的皇长子名份。而这个“人为造成的皇长子”,就是乾隆帝的皇五子——永琪!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生母为愉妃(时为海贵人)珂里叶特氏。珂里叶特氏虽然在诞育永琪时在后宫的位份并不高,但她却有一项其他嫔妃所不能相比的优势条件:家族出身为正黄旗满洲旗籍。

乾隆帝诸皇子的母族大多属于内务府包衣籍,或者汉籍抬旗,或者汉军旗,或者朝鲜归附旗籍,只有元配富察氏、继后那拉氏、以及后来晋封为愉妃的珂里叶特氏出身满洲旗籍(皇十子生母舒妃也是满洲旗籍,而且是元勋重臣后裔,不过她所生的皇十子早夭了,这里不再加以比较)。所以生母是满洲旗籍出身的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所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后,虽然乾隆帝公开表示放弃“立嫡建储”的念头,但暗地里从来没有放弃过依照中原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再立储君的想法,而皇五子永琪就是他着重考察的目标。

永琪在长大后也不负皇父的期盼,品性仁厚、恪守孝道,又聪慧沉稳,博学多才,文采很是优秀。同时,在弓马骑射方面永琪也是出类拔萃,远超其他皇子,表现很优异。乾隆帝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基本上已经把永琪当做第三位嗣君人选来对待了。

为了给潜在的立储人选永琪让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过继给慎郡王允禧为嗣孙,为永琪的秘立储君之路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乾隆帝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居住,并准备在此举行端午宴会。但宴会尚未召开之时园内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千钧一发之际,是得到消息的永琪及时赶到,然后不顾火势凶险以手臂击破殿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火海。危险过后,乾隆帝对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敢坚毅的品德更加赞叹,决定密立永琪为储君的想法坚定不移。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为了继续给永琪被秘立为储君铺路,乾隆帝将在世的皇子中最年长的皇四子永珹也出继给履亲王允裪为嗣孙,从宗法关系上使皇五子永琪成为了自己最年长的皇子,永琪由此获得了以“立嗣立长”原则被秘立为储君的合法地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深孚皇父厚望的永琪被册立为和硕荣亲王,他也是第一位在乾隆帝生前即实封亲王的皇子(永璜的定亲王属于追封),乾隆帝用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向朝野臣民显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荣亲王永琪的名字,已经无限接近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鐍匣了。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永琪晋封荣亲王后不过才两个月,就莫名其妙地患上了附骨疽(骨结核),这个病这在当时属于绝症。得知噩耗后的乾隆帝心急如焚、焦虑不已,数次下旨要求命太医院用心医治。但永琪的病势十分迅猛,短短一个月就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太医们想尽了办法,也无法令其痊愈。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荣亲王永琪终因病重而不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

对于已经五十七岁、步入了老年的乾隆帝来说,再一次失去了钟意的储君人选、“立嗣立长”的愿望也化为一场空,这不啻为最严厉、最沉重的身心打击,老皇帝的精神和身体都几乎崩溃。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迈的乾隆帝即使已经确立了储君、宗庙有托,但在想起自己早逝的爱子永琪时,还感慨唏嘘,哀痛不已:“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在永琪深得皇父厚爱,即将封王并且很有可能成为第三位秘密建储人选之前,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皇十二子永璂的生母皇后那拉氏(即乾隆帝继后)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不知何故,居然莫名其妙地同乾隆帝发生了激烈地冲突,夫妻之间反目成仇。那拉氏在气急之下,不顾满洲礼仪和风俗,自行断发以示和乾隆帝决裂(满洲风俗,只有丈夫死了,作为妻子的才能以断发作为诀别象征)。乾隆帝得知皇后断发后勃然大怒,不顾臣子和百姓非议,立即将皇后遣送回京,把和皇后的矛盾公之于众。乾隆帝一度还有废黜皇后的想法,后来总算考虑到“朝野观瞻不佳”,思虑再三后勉强没有废后,但他和那拉氏夫妻之间已经恩断义绝,形同陌路。那拉氏返京后即被软禁于皇宫内,削减待遇,收回皇后的印册,已经不废而废。

母亲和父亲决裂之后,作为那拉氏皇后的亲生儿子、同时也是乾隆帝第三个嫡子的皇十二子永璂,因母亲的牵连再也不被皇父视为嫡子,乾隆帝只是念在父子关系上,勉强留永璂在宫内生活而已。从这一年起,永璂就再也没有得到过皇父的关爱和照顾,如同隐形人一般低调而小心翼翼地生活皇宫中。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绝望之中去世,乾隆帝对其余恨未消,降低了皇后的葬礼待遇,并把那拉氏留在后宫中的痕迹全部清除,就当从没有这个人出现过一样。作为那拉氏儿子的皇十二子永璂自然不能清除掉,不过“储君”、“嫡子”什么的,永璂以后是不要想了,能够平安的生活,就算他福气所至。

从父母决裂之后,永璂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乾隆帝的关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自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永璂半透明般地生活在皇宫中皇子们的住所内,一住就是十一年,期间他虽然也依制度举行了大婚,但没有按惯例分府出宫居住,内务府官员也不敢触霉头,向乾隆帝询问如何安排。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岁的永璂在默默无闻中去世,生前没有封爵,身后也没有留下子嗣,在落寞孤寂中走完了悲催的一生。

在天命的注定、和乾隆帝自己的折腾下,他的三个嫡子中,永琏、永琮夭折,永璂被放弃,庶长子永璜、庶三子永璋郁郁而终,最钟意的皇五子永琪英年早逝,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被过继给宗室,实际上也被放弃,再加上其他年幼夭折的皇子,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的时候,乾隆帝十七个皇子中,居然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区区四个人有资格承袭大统了(永珹、永瑢已经过继出去,失去了继位资格;永璂虽然还在世,但是自动忽略)。

这一年的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者了,曾经被刻意忽视的“建储”之事,再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耽搁。虽然乾隆帝自认为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甚至可以说强壮,丝毫没有显露老态,估计再活个二三十年都很轻松。但世事难预料,万一突发意外,而国本尚未确定,那么国家动荡、社稷倾覆,顷刻之间就将发生。

而对于仅剩的四个有资格继位的皇子,乾隆帝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也没有看中,都觉得不是很满意。

皇八子永璇,在四个皇子中年龄居长,是实际上的长子,原本具有优先被立储的机会。但他性格浮躁,又一贯做事轻浮,品行不佳。且永璇为人孤傲乖戾,和兄弟们的关系很疏远,在朝中的人缘也不好。这样的操守和素质让乾隆帝对他很是鄙视,认为他远远不够成为储君的资格,国家不能交到如此的浪荡无德之人手中。

而且永璇自幼患就患有腿疾,行动迟缓、平地走路也不稳当,这更加显得“无人君之威”。因此,永璇第一个被乾隆帝否定,取消了他的继嗣资格,使他退出了建储的人选。

皇十一子永瑆,在乾隆帝诸子中个人综合素质相对最出色,书法功底尤其深厚,是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是实至名归、不是奉承吹嘘)。他的文学素养也很高,著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作品,抛开皇子身份不提,即使在整个朝野上下,永瑆的学识文化和个人文学素养都是顶尖的。

传统的中原王朝中,如同永瑆这样的“贤王”,绝对是皇帝选择嗣君的首选之人,也是朝臣们推崇的帝王模板(仅以无嫡长时论),获取嗣君之位易如反掌。但清代标榜以弓马立国,推崇勇武,轻视文学,乾隆帝本人更加关注皇子们的武艺骑射水准。对于永瑆的这副“儒学名士”派头,乾隆帝大不以为然,认为永瑆这种文士做派是迂腐书生的习气,缺乏阳刚之气,非常厌恶。但永瑆在被乾隆帝明确告诫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依旧醉心于书画诗词、文章歌赋,传统的骑射方面一塌糊涂。这种轻视皇父教诲、继续我行我素的品性,让乾隆帝对永瑆大失所望。

同时,永瑆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古怪性格:极度吝啬!他的嫡福晋富察氏是乾隆帝元配孝贤皇后的亲侄女,大学士傅恒的女儿。但自从嫁给永瑆后,富察氏的全部嫁妆首饰就被永瑆找借口没收了,平日穿粗布衣物,用粗茶淡饭,搞得富察氏回娘家的时候向父母哭诉吃不饱。乾隆帝知道后斥责永瑆,永瑆不以为然,反而说福晋的嫁妆都小心保管在府中,并没有乱用,以免福晋败家。乾隆帝直被气得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永瑆府中有一匹马摔死了,他为了节省用度,居然命令全府这两天不要额外置办其他蔬菜肉食,就以马肉为三餐主食,以节省府内花费,这件糗事很快又传遍了京师内外。其他的府中用度,永瑆也是能省就省,不肯多花一文。长久以往,全城都知道堂堂皇子府中吃死马肉,穿粗衣,平常以咸菜稀粥果腹,还习以为常,永瑆也成了京师内外的大笑话。

乾隆帝本来就极为厌烦永瑆崇尚儒家文化、一副名士做派的行为,多次斥责他,希望他能有所改变。但永瑆始终以文学诗书自娱、以附庸风雅为追求,虽然个人文学艺术水准非常高,称得上是才华横溢,但是他无视弓马骑射,疏远轻慢尚武的传统,使得乾隆帝对他越来越失望。再加上他生性吝啬小气,更让乾隆帝觉得这个儿子的眼界和格局太小,如果真的把社稷托付给他,恐怕是宋徽宗、李后主要“转世”了,国家岂不是面临倾颓和衰亡?所以思虑再三之后,乾隆帝决定放弃空有诗书才华、并无实际才干的永瑆,把他也剔除出嗣君人选之外。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儿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时候不过才七岁而已,还是个懵懂小儿,不谙世事,更加无法判断将来的品性和才能如何,选择他承袭大统,乾隆帝自己都认为荒唐不靠谱。

永璘是乾隆帝五十六岁时所生,老来得子的乾隆帝对这个小儿子刚开始时喜欢得紧,格外溺爱。所以永璘从小时候起就依仗乾隆帝的宠爱而养成了胆大妄为、不服管教、顽劣不堪的个性,使得乾隆帝这个老皇父在面对永璘的顽劣妄为时十分头疼。

乾隆三十八年时的永璘虽然还年幼,但已经隐约显露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行事粗鲁的二世祖、败家子德行,这样的小孩儿溺爱可以,厚赐封赏也可以,但江山社稷绝不可以交给他,以免国家因为选错了继人而导致倾覆。顽劣的永璘搞得乾隆帝平时躲都躲不及,怎么会如同儿戏一般立他为嗣君,永璘因此也被排除在嗣君人选之外。

在几个儿子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都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乾隆帝最后将目光放在了原本也很平庸、稍显木讷的皇十五子永琰身上。

相对永璇、永瑆、永璘几个兄弟来说,永琰还算得上品行端庄、勤勉好学,为人虽然有些循规蹈矩、缄默持重的沉闷性格,但个人操守节俭忠厚,对父兄(弟)忠孝友悌,这样的品德在皇子里面很是难得。而在乾隆帝所特别注重的弓马骑射方面,永琰虽天赋平平,但尚能够严格依照祖制尽力练习,技艺在诸皇子中首屈一指,放宽到整个朝廷内外也能保持在水准线之上。

而永琰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地“忠君”(听皇父的话),对乾隆帝的谕旨都会老老实实去完成,不打折扣、尽心尽力。这样的老实厚道性格,在诸皇子中非常少见,乾隆帝因此对永琰又高看一眼。

经过长期的衡量对比后,永琰这个原本乾隆帝没有特别关注过的庶子,因为个人素质相对比较全面、且没有明显突出的缺陷,终于勉强入得了乾隆帝的法眼,成为他最后选择的储君人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六十四岁的乾隆帝再一次打开传位鐍匣,把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并封于匣中,稳稳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做完了第二次秘密建储的所有程序。完成这一件大事后,乾隆帝召见少数军机重臣,通知他们自己已经秘密建储,嘱咐他们保守机密,并在将来为自己做个证明。而鐍匣内到底是哪一位皇子的姓名,乾隆帝没有明说,军机大臣们也不敢过问,乾隆帝吩咐他们严守机密,不得泄露半点,否则即行国法。就这样,永琰被秘密立为皇储的事情,除了乾隆帝一人之外,再无人可知。这一年的永琰,才满十四岁。

即使已经再次确立了储君人选,但乾隆帝出于前几次不成功立储所带来的忧虑和忐忑,对于永琰到底会不会平安成长、不再重蹈几个哥哥的覆辙一点信心也没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乾隆帝心神不宁、惴惴不安,于是诚惶诚恐地亲自到天坛参加祭天典礼,面对昊天上帝默默祷告:“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臣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登基近四十年,君威赫赫、太阿在握的乾隆帝对待任何事从来都自信满满、信心百倍,唯独在建储之事上几次三番出意外,选定的继承人不是夭折就是意外离世、三次立储(预备)都不顺利,这让乾隆帝失去了自信心,不得不称臣向上天苦苦哀求,希望老天爷给自己把把关,这一次选定的嗣君确实是真命天子的话,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否则就请上天早些把他带走,以免影响社稷的稳定、贻误了国家前途。

幸好永琰没有重蹈永琏、永琮、永琪几位兄长的覆辙,一直健康成长,证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在。在乾隆帝的关注下,他以“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等要求严格自律,修为学识日渐成熟,个人品行也无可挑剔,老皇帝终于放下心来,永琰在乾隆帝的心目中,已经是合格的储君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八十大寿,二十九岁的永琰在父亲八十寿辰大宴时被册封为和硕嘉亲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一,登基满六十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帝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鐍匣取下,当众宣布传位谕旨:皇十五子、和硕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于次年正月初一举行禅位大典,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颙琰,定新君年号为“嘉庆”。颙琰是清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公开身份的皇太子。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阳光普照,在太和殿举行的禅让大典中,乾隆帝将端坐了六十年的皇位正式传给皇太子颙琰,同时把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之宝”亲手交给嗣皇帝。颙琰从皇父手中接过了皇位,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嘉庆帝。这一年,距离颙琰被秘密立为皇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

点赞5、乐清市 网友:苍狼图腾

嘉庆皇帝是清仁宗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他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他才开始亲政。

但是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聪明的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这件事要从乾隆自身说起。清朝的康乾盛世中,乾隆可以说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封建社会历史的顶峰,他在文治武功上都有颇为不凡的造诣。文治上,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继续施行雍正帝的“摊丁入亩”制度,同时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人口大幅增长,乾隆六年(1740)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破亿大关,乾隆五十七年(1790)更是突破3亿。 盛世的皇帝都有一个癖好:编书修史。明朝的朱棣就曾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为了彰显太平盛世,他也不例外,组织进行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武功上,他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平定林爽文叛乱,无惧沙俄武力威胁,保护归国的赤子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等。

如此英明神武的乾隆,却因选择继承人出现了问题,导致清朝自此走向衰亡。

乾隆在位六十年,他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年寿最高的皇帝。既然年寿高,这就导致了一个“白发人多次送黑发人”的问题,他的许多继承人都没能活过他,最后让嘉庆捡了便宜。这是原因之一。

到了乾隆立太子的时候,一共只剩下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嘉庆皇帝永琰,另一个是十一阿哥永瑆,永瑆明显比嘉庆要优秀的多,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怎么看都应该是永瑆即位。然而一来,子凭母贵,永瑆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金佳氏出身卑微,最开始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相比出身于汉军正黄旗的令懿皇贵妃魏佳氏,自然远不可及。二来,乾隆这时候只是退位,不是崩逝,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手里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持朝政,自然是选才能没有那么优秀的嘉庆做一个“傀儡皇帝”。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最后,清朝这一大马车渐渐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乾隆聪明一世,却在老年选择继承人时或因出身或因私心而犯了错误。这也让不那么优秀嘉庆坐上了皇帝宝座。

点赞6、梧州市 网友:恍然若梦

嘉庆虽然能力平庸,不过却是乾隆的最佳选择。

清朝皇帝实际上从乾隆这一代开始就已经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他们的能力一比更比一代弱。

乾隆不如雍正,嘉庆不如乾隆,道光不如嘉庆,咸丰不如道光,同治和光绪也一样不如咸丰。

乾隆难道不知道嘉庆能力平庸?

他当然知道,可是到了乾隆晚年之时,他的选择其实并不多,而这不多的选择当中又以嘉庆最佳。

为什么?

乾隆一生虽然有十七个儿子,但很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们多数幼年夭折。

乾隆的皇后生过两个嫡子,也就是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永琏更是在乾隆即位不久之后即被立为皇储。

然而到了乾隆三年之时,永琏却突然夭折。

倘若永琮没有夭折的话,他应该有很大几率会被乾隆立为储君,可惜他在乾隆十一年2岁的时候也夭折了。

永琏和永琮死了之后,乾隆没有了嫡子,也就无法继续在嫡子当中选择继承人,只能在剩下的儿子当中选择。

只是乾隆是一个长寿之人,一直活到了嘉庆四年,也就是1799年,这时候他的儿子已经多数不在人世了。

乾隆的儿子当中还没有去世的还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这也就是说乾隆的继承人必然只能是永璇、永瑆、永琰和永璘当中的一人。

乾隆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这一年突然宣布传位于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而1795年这一年,永璇49岁,永瑆43岁,嘉庆35岁,永璘29岁。

可是,乾隆为什么偏偏跳过了永璇和永瑆而选择了嘉庆呢?

永璇和永瑆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嘉庆和永璘也恰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不过,永璇和永瑆的生母金佳氏是贵妃,而嘉庆和永璘的生母魏佳氏则是皇贵妃。

从这一点来说,嘉庆和永璘的出身比永璇和永瑆略高一点,虽然清朝并不遵从嫡长子继承制,但出生高低也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永璇应该是此四人当中最先被乾隆排除在外的那个,因为他当时的风评并不好,可以说饱受诟病。

史书称永璇不仅“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而且“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并不得乾隆喜欢。

而皇十七子永璘,他应该说是一来无意争储,二来或许也是不愿和哥哥嘉庆相争,所以也被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乾隆到了晚年能够选择的人其实也就只有永瑆和嘉庆二人了。

永瑆和嘉庆二人相比,从能力上来看也的确是永瑆更高一筹,可若说嘉庆能力比永瑆差了百倍则不至于。

对于永瑆的能力,从嘉庆即位之后让永瑆以亲王之尊而入直军机一事也可见一斑。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就在于在永瑆之前,清朝从未有过亲王入直军机之事。

嘉庆正是因为看中了永瑆的能力,所以才为永瑆开了这个先河。

不过,永瑆能力虽然比嘉庆更高一筹,可他的短板却也很明显,那就是永瑆这个人有优柔寡断的毛病。

而一个决策者最不该有的毛病就是优柔寡断!

嘉庆在决策方面就做得很好,典型案例就是他在乾隆驾崩之后仅仅过了半个月,就开始对和珅下手。

嘉庆的这份果决,不仅为在一定程度上肃清了清朝自乾隆年间以来就已经腐败的吏治,也因此充盈了国库。

这是换成了优柔寡断的永瑆,那就未必能够如此果决了。

而除了果决之外,嘉庆也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知道“凡事过犹不及”,处事很懂得拿捏分寸。

还是拿治和珅之罪来说,嘉庆在赐死了和珅,又让人抄了和珅的家之后,也就选择了见好就收。

可是,那些曾经被和珅打压过的人,或者说是想借和珅案捞好处的人却忍不住跳了出来,说和珅还有很多隐匿田产没被抄。

嘉庆听了之后是何态度?

嘉庆直接把那些还想继续扩大此次事件的官员训斥了一顿,然后终结了此事。

和珅终究是乾隆时期的老臣,又深得乾隆的信任和重用,真要深挖到底的话,乾隆实际上也不会好看。

嘉庆这么做或许也是考虑到了乾隆的身后名,但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他知道见好就收。

真要继续深挖,朝堂之上又有几个人会干净?

从这一点来说,嘉庆的能力或许算不上优秀,但他至少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而至于被朝堂裹挟,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决断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嘉庆此人性格仁厚,让他继位当皇帝,他才不至于会对自己的兄弟痛下杀手。

这是乾隆之所以会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客观因素,而从乾隆本人来说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乾隆在乾隆六十年虽然宣布传位于嘉庆,可实际上却一直以太上皇帝的身份控制着朝政。

他甚至在传位之前明令朝臣:“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虽然嘉庆即位了之后已经改元称嘉庆元年了,可是皇宫之中却仍然使用的是乾隆年号。

乾隆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只传位,但不传权。

对于乾隆而言,让一个能力平庸的嘉庆当皇帝,总比让一个能力更强的永瑆当皇帝,更有利于他继续掌权。

这几个或客观或主观的原因,都促成了乾隆最终选择了嘉庆。

点赞7、湖州市 网友:羽翼之魔

#原创#

在皇帝眼里

皇子们比拼的是

听话

服从

也称孝顺

皇帝不上心皇子们的

能力

才干

智慧

那位皇子水平出众

反而易受皇帝猜忌

登不上皇位

乾隆只看中平庸的嘉庆

让其登上皇位

此后乾隆当太上皇时

依然朝纲独断

大权在握

威势更盛

嘉庆选择凡俗的道光

道光当政

力行节省

心痛银子

占进钱眼子

不能自拔

却无心改革

遭受列强的欺辱

道光选择了对其亦步亦趋的皇四子奕詝

排除了聪慧的皇六子奕訢

咸丰皇帝奕詝

只会守陈

那敢创新

清帝国一日不如一日

圆明园就是在咸丰年间

被侵略者付于一炬

故,皇帝青睐平庸驯训者继承大位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点赞8、吐鲁番市 网友:海蓝色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寿命最高的皇帝,乾隆掌权63年,活了89岁,其子数量应该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似乎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共识。

可是事实上,宋徽宗在位28年,生了80个子女;唐玄宗在位44年,生了59个子女;康熙帝在位61年,生了55个子女;明太祖在位31年,生了44个子女;唐太宗在位23年,生了35个子女。

而乾隆的最终只有27个子女,估计连帝王生育水平前十都排不进去,在27个子女中,17个是儿子,10个是女儿。

虽然不多,但是也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夺嫡过程,但是反观乾隆子嗣传承,最后能够竞争的却只有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

接下来,就来谈谈乾隆的皇位传承之路到底有多坎坷。

乾隆这个人比较特,他看不上祖上那一套野蛮没文化的继承方式,比如皇太极和顺治帝继承皇位的时候甚至都进行了“民主”推选。

而到了他父亲雍正帝登基之前,更是出现了九子夺嫡,场面也是惊心动魄,这种激烈的竞争虽然保证了清朝前期帝王的执政水平,但是过程太过于惊心动魄,因此,乾隆帝年轻的时候是有志改变这种现状的,他最欣赏的即位方式就是传统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乾隆最崇拜康熙,康熙前期也希望嫡长子能够继承皇位)。

因此,在乾隆与正妻富察氏生嫡子永琏后,就打算立其为太子,在1736年乾隆登基的时候,年仅六岁的永琏就被乾隆密定为皇储,立储圣旨放到了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显然,就等乾隆嘎嘣一下过去,皇位就传给永琏了。

奈何永琏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就夭折了,乾隆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但是并没有气馁,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又和富察氏生出了皇七子永琮,乾隆合计都没有合计,想要立其为太子,结果这个嫡子在乾隆十二年的时候也病逝了。

两次把名字写好,两次放到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又两次在儿子死后,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拿出来,仅仅三十多岁的乾隆是身心俱疲,没有传位给嫡长子,是为终生憾事。

乾隆晚年皇子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光是乾隆这个89岁的高龄,大部分生在前面的儿子都熬不过乾隆。

另一方面是富察氏病逝,虽然乾隆再立皇后,但已经没有什么嫡长子而言了,但是乾隆还是比较看重嫡庶,凡是非皇后所生的子嗣,基本在乾隆那里就已经被pass了。

先说熬不过乾隆的儿子,其实很多,比如皇长子永璜,在雍正六年时出生,假如不是在乾隆十五年去世,熬到乾隆挂的时候,也得七十一岁,别说是在古代,即使是现在,一个人能活到七十一岁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乾隆的儿子中,夭折的并不在少数,皇二子永链八岁去世,皇七子永琮两岁夭折,皇九子两岁夭折,皇十子也是两岁夭折,后来的皇十四子,皇十六子也是早早夭折。

而躲得过夭折的人里面,也很少能够躲得过乾隆的刁难,乾隆是一个对儿子要求很严格的人,尤其是对非嫡子的孩子,那更是吹毛求疵。

比如富察皇后去世的时候,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为表现的不够伤感(又不是自己亲妈,表现的还能怎么忧伤,乾隆就是病态人格),被乾隆当场拳打脚踢,直接把永璜踢跪地上。

哪有当皇帝老子的这样教训儿子,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时乾隆直接表示他们两个人直接丧失继承皇储的资格,你要不想传位,你就直说,还整个葬礼不够忧伤。

永璜在乾隆十五年忧惧而死,永璋也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皇四子永珹存在感很低,大概是因为庶出的缘故,在乾隆二十八年的时候奉旨出继给和硕履懿亲王允裪后,降袭履郡王,然而永珹却是乾隆儿子里面活的比较久的人,一直活了39岁,在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在去世的时候,乾隆还舔着脸说,这是自己儿子中活的最久的人。

皇五子是我们小时候看《还珠格格》里面苏有朋饰演的永琪,永琪是书中记载的乾隆比较喜欢的儿子,尽管是庶子出身,但是在前面几个儿子都挂了之后,永琪的地位也直线上升。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乾隆二十八年时,圆明园发生火灾,把乾隆吓够呛,是永琪背着乾隆帝逃出火灾,在乾隆三十年被封和硕荣亲王,以乾隆对儿子严格的要求程度,能够活着的时候把庶子封亲王,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可惜永琪在26岁的时候也挂了,这也是一大憾事,乾隆曾在永琪去世二十多年后对英国使者表示,自己曾经要传位给永琪,可见,永琪的优秀,已经改变了乾隆对嫡庶的看法。

皇六子永瑢跟皇三子永璋是一个母亲,并非嫡出,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被出继给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在乾隆五十五年以48岁“高龄”去世。

从前面这些儿子可以看出,乾隆的儿子,要么早早夭折,要么二十多岁的时候受不了巨大的压力,不久病逝,只有出继在外的儿子活的比较久,但是如果没有意外,也永远丧失了皇位的继承权。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一年,乾隆终于大着胆子又开始秘密立储,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到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这个时候,活着的除了出继的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本来皇十二子永璂是出身最高的,是乾隆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所生,但是我们也知道,乾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最后跟那拉氏闹掰了,基本废除了那拉氏的皇后地位,最后那拉氏死的时候,还是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下葬的。

虽然不知道乾隆为何突然就厌恶起那拉氏,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永璂作为那拉氏的儿子,自然被排除在外,当然,即使乾隆想要传位永璂,他也熬不过乾隆,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二十五岁的他就挂了。

在剩下的皇子中,皇八子永璇年龄最长,但是由于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还有点残疾,所以并不得乾隆欢心。

乾隆曾经对朝鲜使节说过,皇八子“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在乾隆五十四年册封皇子爵位的时候,乾隆就将永瑆和永璘封为亲王,而永璇还是之前的郡王,明显比人低一个等级。

皇十七子永璘还未成年,在才华上表现也并不出色,自然不在乾隆考虑范围之内。

从种种迹象表明,乾隆在晚年最为欣赏的儿子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乾隆曾经对人评价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

当时对永琰赞誉最多,“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有人说他“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

那么,对于永瑆和永琰,为何乾隆最终选择了永琰呢?

永瑆一直被认为是很有才华的皇子,尤其是在书法方面,颇有心得,乾隆一直自诩自己是文化人,一生创作四万多首诗,以一己之力可以秒杀全唐诗,所以每次到永瑆那里去都十分开心。

在为永瑆选择亲事上,也是选择了富察氏傅恒的女儿,在乾隆五十四年册封的时候,永瑆被封为硕成亲王,“成”在满语中是“有才华”的意思,可见,乾隆对永瑆的看好。

但是乾隆最后还是放弃了永瑆,主要原因也是成也书法,败也书法,由于成天练书法,被乾隆认为不注重骑射,文人习气太重,简直就是一个书呆子,因此比较反感,有时还因此呵斥永瑆。

比较有意思的是,永瑆虽然无缘皇位,却在书法上有了很大的造诣,与与乾隆朝的名士翁方纲、刘墉、铁保秉承为书法“乾隆四家”。

最终乾隆还是选择了皇十五子永琰,相比于永瑆,永琰在各方面都表现的不错,被乾隆认为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召集文武百官,告诉大家当年密立的皇太子是永琰,并正式册立永琰为皇太子,准备把江山交到永琰的手上。

其实,这里面很多说辞都是乾隆的评价,真正说起来,乾隆还是看重出身,永瑆与永珹、永璇都是淑嘉皇贵妃的孩子,是乾隆中前期喜欢的妃子,但是还没有喜欢到册封皇后的地步,相比之下,永琰的母亲孝仪纯皇后是乾隆后期最喜欢的妃子。

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面始终跟在乾隆身边的令妃,当时虽然还不是皇后,但是已经权掌后宫,正因为如此,乾隆最后才选择了永琰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关于嘉庆执政什么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啥也不是!乾隆看人的眼光还是不行!

点赞9、禹州市 网友:D调圣殿

这个故事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再牛逼,再努力,也比不上出生好。

嘉庆是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被立为皇储的,此时的乾隆已经62岁,已经到了必须立储的时候,那留给乾隆的选择都那几位皇子呢?

虽然乾隆儿子不缺,但是由于清朝皇室实行八旗内部政治联姻的策略,所以导致生出来的废儿子特别多,也就是容易死。所以你可以看到清朝皇室的嫡长子基本是死绝的,乾隆也不例外,儿子虽多,可选择并不多。有:

八皇子永璇,是个瘸子;十一皇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十二子皇子永璂,生母前皇后辉发那拉氏;十五皇子永琰;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十七皇子永璘,年纪太小,是永琰的同母弟弟。

其中瘸子八皇子、小皇子永璘都是不考虑的人选,而永璂的母亲是乾隆最恨的女人,当然也pass了,所以一般我们说能力比嘉庆好,却没被立皇子的就是十一皇子永瑆。虽然永瑆的生母也是皇贵妃,但是嘉庆的生母魏佳氏是乾隆继富察皇后之后最宠爱的女人,更是在辉发那拉氏死后替乾隆掌管后宫,结果可以说非常显然啦。有魏佳氏在,永瑆根本不可能会被立为皇子的。

有人说永瑆疯疯癫癫,非常抠门,是个荒唐王爷。但是请注意的就是,关于这些传闻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嘉庆继位之后,不过是自保之策罢了。

点赞10、寿光市 网友:伤你心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确定了十五阿哥永琰的储君身份,并且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的时候,宣读了传位遗诏,同时正式决定他将于次年进行禅位。就这样,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由永琰继承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嘉庆皇帝。

纵观乾隆皇帝确定接班人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他是相当的“痛苦”的,因为在此之前,他经历过三次“失败”的立储,而即便是最终选择了嘉庆,那也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大个”,乾隆皇帝对他也未必真的十足满意。

其实,相比于平庸的永琰,乾隆皇帝的另外一位皇子、十一阿哥永瑆的能力更为出众,并且被誉为“乾隆四家”的他在当时的名气也更为响亮。只不过,永瑆两个致命的性格缺陷,最终使得乾隆皇帝不得不放弃了永瑆,进而选择了永琰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


三次“失败”的立储经历,让乾隆皇帝心灰意冷。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正式登基,而他也成为第一位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登上皇位的清朝皇帝。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立储”一事对于乾隆皇帝来说仿佛拥有“魔咒”一般,原因就在于乾隆皇帝先后失去了三位他非常中意的继位人选。


第一位是乾隆皇帝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长子永琏。

实际上,不仅仅是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嫡长子极为宠爱,就连雍正皇帝也对其关爱颇深,就连“永琏”的名字都是雍正所取。于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就进行了他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秘密立储”,就此将年仅六岁的永琏确立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然而,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因为风寒不治去世,此也宣告乾隆皇帝的第一次“秘密立储”以失败告终,同时他也失去了他最为中意的皇位接班人。


乾隆皇帝失去的第二位继位人选是他的另外一位嫡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富察氏皇后为乾隆皇帝生下了七阿哥永琮,乾隆皇帝在欢喜之余,也是多次显露出想要立永琮为皇位接班人的想法。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只不过,乾隆十二年(1747年)不满两岁的永琮也因病夭折了。

不仅如此,接连遭受丧子之痛的富察氏皇后,也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溘然长逝,而这也就意味着乾隆皇帝想要立自己与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子为皇位接班人的愿望彻底落空。


在这之后,乾隆皇帝又失去了一位心仪的皇位继承人,即大家非常熟悉的五阿哥永琪。

永琪的出身并不像永琏和永琮那样高贵,他的生母珂里叶特氏仅是妃一级,然而,永琪自身天资聪慧,并且是威武双全,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更为关键的是,永琪曾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火灾中,背着乾隆皇帝逃离火海,算是对乾隆有着“救命之恩”,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隆三十年(1765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永琪就被封为荣亲王。

只可惜,仅仅数月之后,永琪就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因病去世,乾隆是又一次陷入了伤心与失望之中,以至于在永琪死后二十多年后,乾隆仍对永琪是念念不忘,依旧赞不绝口,而如果永琪真的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想必一定会是他来继承皇位的。


接连三次失去中意的皇位继承人,给乾隆皇帝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乾隆皇帝一直是对再行“秘密立储”一事避而不谈。

直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已经六十二岁的乾隆皇帝不得不再度正视传位问题,而此时可供他选择的接班人依然不多了。


两大致命缺陷,让永瑆与皇位失之交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尚且在世的乾隆皇子只剩下了七位,分别是四阿哥永珹、六阿哥永瑢、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

四阿哥永珹与六阿哥永瑢已经被乾隆皇帝给过继了过去,这其中,永珹过继给了康熙皇帝的皇十七子胤裪为孙,袭承了履亲王的爵位,而永瑢则也被过继给了另外一个康熙皇子胤禧。于是乎,这两位乾隆皇帝的皇子是不具备继位资格的。

再来看看十二阿哥永璂,他的生母是乾隆皇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按理说他也应该算是乾隆的嫡子。然而,辉发那拉氏因为“削发事件”,被乾隆皇帝收回了四份册宝,皇后之位就此“名存实亡”,而她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琪也为乾隆皇帝所嫉恨,乾隆对其不仅是态度冷淡,并且还始终都没有对其进行册封。所以,这个时候的永琪也根本不在乾隆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此时可供乾隆选择的,也就只有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这四人了。

在这四人中,永璇的年龄稍长,但是他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非常的不好,并且乾隆也不喜欢他;年龄最小的永璘,因为在这个时候仅仅只有不到七岁,实在是太小了,不确定的因素也非常的多,所以乾隆皇帝也不敢冒这个险。

至于十一阿哥永瑆被乾隆皇帝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也是因为他有两个非常致命的性格缺陷。


其一,便是永瑆的“书生气”太重了。

永瑆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并且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为“乾隆四家”,还著有《听雨屋集》、《诒晋斋集》、《仓龙集》等作品。

杨翰在《息柯杂著》称赞其书法是:

“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

而在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中,也就相关的记载:

“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论者谓国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


虽然永瑆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极高,深得世人赞誉,但永瑆在性格上也如同当时的儒家老学究般,愈发的迂腐。对此乾隆皇帝就曾评价说:

(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这样略显软弱、优柔的性格,做一介朝中重臣都很难胜任,更不要说成为一国之君了。


其二,便是永瑆他那出了名的吝啬,更是让人广为诟病。

《啸亭杂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

就是说永瑆府上死了一匹马,于是永瑆没有将其处理掉,而是命令全府上下都要吃马肉,并且是一连数日,餐餐都吃,弄得全府上下是“谈马肉色变”。

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他的吝啬。永瑆的嫡福晋是军机大臣傅恒的女儿,也就是富察氏皇后的亲侄女,可谓是出身名门。她嫁给永瑆时带来了许多的嫁妆,结果永瑆将这些嫁妆全部抢夺了过来,存放在了仓库之中,并且还要求她与自己一样,粗茶淡饭、这令此前过惯养尊处优、雍容华贵生活的傅恒女儿是大为郁闷。

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隆皇帝对于永瑆也是颇有微词,甚至经常对其进行批评,但永瑆依旧是我行我素,坚持如此,这也令乾隆皇帝对其实非常的不满。


于是乎,正是因为这两项致命的性格缺陷,乾隆皇帝便认为永瑆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与文化素养,但如果将整个国家交给他,必然是非常不放心,永瑆在他看来终究是难堪大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乾隆皇帝对于十五阿哥永琰也并不是百分百的满意,可是相比于其他人,永琰固然能力平庸,但问题却也是最少的。更为重要的是,永琰是当时非常受乾隆宠爱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因此,乾隆“矮子里面拔大个”,选择了永琰来做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并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写下了传位诏书,完成了“秘密立储”。


虽然永瑆没有被乾隆皇帝选择为皇位接班人,但是乾隆对他还是非常不错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还被册封为了和硕成亲王。等到了嘉庆皇帝登基后,又将其委以授军机大臣,总理户部三库的重任,同时他的儿子们也得到了嘉庆的重用和册封。

道光三年(1823年),永瑆以七十二岁的高龄去世,道光皇帝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给予了极高的身后殊荣。

尽管永瑆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与皇位失之交臂,但受尽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地方的厚待,也算是得以善终。

点赞11、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雪兔

话说清朝的皇帝没有平庸之辈,但这是对比别的朝代,在乾隆众多的儿子中,嘉庆与几位有能力哥哥相比,就显得比较平常了。

可是大家对于乾隆为何把皇位给了能力比较平常的嘉庆存有疑问。对于这个问题疑问,我来分析一下。

乾隆的儿子们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风流皇帝,不但嫔妃满宫,连民间也有他的风流传说,光是其儿子就有十几人。嘉庆则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在他前面还有十四个哥哥,按正常来说这个皇位怎么样也不会轮到他坐的。但偏偏命运之神就眷顾了他,最终皇位给了这个十五阿哥。

其实,在乾隆选择继承人之初,是想立嫡长子永琏,永琏乃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至幼聪明伶俐,不但乾隆喜欢,就连雍正皇帝也是对这位皇孙喜欢的不得了。乾隆早已将七岁永琏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只等他长大成人。但世事总不得人意,永琏从小体弱多病,到九岁是便病死了,皇帝的宝座也就此失去。

汉人对于传位一直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清朝受汉文化影响,乾隆就将皇长子永瑛立为太子。永瑛从小忠厚老实,为人更是小心谨慎,偏偏乾隆疑心病又重,经常谴责于永瑛。乾隆十三年,富察氏皇后病逝,永瑛在迎丧时未能尽哀,乾隆对此气愤不已,责骂永瑛不堪重用无法继承大统。

永瑛受此刺激后便一病不起,与乾隆十五年病死,享年23岁。乾隆对于永瑛的死一直心怀愧疚,在永瑛死后,富察氏还有个儿子叫永琮,是永琏的弟弟,乾隆想立他为太子,只可惜永琮也是短命,还未满两岁便出痘而死。

皇三子永璋,他于永瑛犯的错误一样,也是在富察氏的葬礼中表现欠缺,也是被乾隆责骂后郁郁而终,26岁就死了。皇九子和皇十子,两人分别与一岁和两岁就死了。皇十三子永璨,三岁便夭折;皇十四子永璐,是永琰的同母兄弟,四岁夭折,在永琰出生时,只有六位兄长还活着,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八子永璇、皇六子永瑢、皇十一子永瑆及皇十二子永璂。

还有比永琰还小的两位亲兄弟,一个是皇十六子,但在四岁时也死了,剩下一个皇十七子永璘是最小的一个皇子,其中永珹和永瑢被过继出去没有继承资格。

天妒英才的永琪

以这样的安排来算的话,其中最有资格继位的人选就是五阿哥永琪了,没错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里面的永琪。历史上的永琪还是很受乾隆赏识的,会骑射,精通汉、满、蒙三语,文武双全,一表人才。乾隆三十年,五阿哥永琪被封为和硕荣亲王,只是不到两年,永琪在26岁时也病死。

永琪死后接下来就是八阿哥永璇,但此人整日沉迷于酒色,虽好诗文,但性情古怪,并且脚也有问题,经常不顾乾隆斥责偷偷出宫游玩,很不得乾隆喜欢。十一阿哥永瑆,此人也算是天资聪明,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但过于吝啬。取了大学生傅恒的女儿做福晋,但每天只喝粥过日子,将女方的陪嫁物品都藏在库中不舍得拿出来。有次,他家的马死了,他竟命令将马杀了煮来吃,然后全家人就吃马肉,别的菜都没有,这样的人乾隆怎么可能把天下给他。

接下来是十二阿哥永璂,永璂是被废的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乾隆与她夫妻不合,不会将其放在候选人范围。

一半机缘、一半奋斗的嘉庆

直到乾隆二十五年,皇十子字永琰出生,虽然乾隆看似儿孙满堂,但能活下来都是一些无法担当大任的,所以到后面只有这个永琰了。

永琰性格内向,做事稳重,平日里读书也很勤奋,算是一个文物全才,尤其在忠孝方面表现的很好。乾隆最为心仪的三个儿子都没能活到当皇帝,等待传位之时,相对比较,嘉庆更懂得孝道,所以他就成为了皇位的最佳人选。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主要还是有几个方面因素:

其一、嘉庆的母后,是其他四位皇子的母亲中最得宠的,她掌管着后宫,所以位份最好。

其二、乾隆如果传位给嘉庆,就是太上皇,但他并不想这么快放弃权利,而嘉庆则配合的很好,一切听从乾隆安排,所以乾隆觉得很容易掌握这个以后的皇帝。

其三、在剩下的四个皇子中,嘉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聪明,没有大才能,但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就足够了。

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乾隆将永琰的名字写在木匣之内,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至此,一半的命运安排,一半自己的聪明勤奋,永琰最终当上了大清皇帝。

乾隆儿子们列表:

  • 皇长子:爱新觉罗.永璜,孝贤皇后葬礼之事被谴责,郁郁寡欢而死。

  • 皇次子:爱新觉罗.永琏,九岁病死。

  • 皇三子:爱新觉罗.永璋,同老大一样,郁郁寡欢病死。

  • 皇四子:爱新觉罗.永珹,过继

  • 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26岁病死。

  • 皇六子:爱新觉罗.永瑢,过继。

  • 皇七子:爱新觉罗.永琮,两岁便夭折。

  •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璇,品行不好,不受乾隆待见,但最长寿。

  • 皇九子:早殇

  • 皇十子:早殇

  •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永瑆,极度吝啬,不受乾隆待见,也比较长寿。

  •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永璂,乾隆夫妻不合,排除皇位候选人。

  •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永璨,早殇

  •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永璐,早殇

  •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

  • 皇十六子:早殇

  •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永璘,风流王爷,终身不成器,嘉庆帝护着,一生无忧。

综上所看,乾隆心仪儿子们都死病了,剩下都是不成品乾隆不喜欢的,所以嘉庆能得皇位很大一部分也是由运气来的。

点赞12、平度市 网友:塵事悲

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个儿子,嘉庆帝颙琰排行第十五,上面有十四个哥哥。古代皇位继承,通常遵循立嫡立长和立贤三条原则。

颙琰的母亲魏佳氏,是乾隆的第三任皇后。不过魏佳氏的皇后身份,是在确立颙琰为嗣君后,被追封的,也就是说颙琰其实不是嫡子。另外,颙琰的哥哥们,并不缺贤者。非嫡非长的颙琰,在“贤”上又不占优势,他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呢?

我们用排除法,替乾隆帝把儿子们过一遍筛子。

  • 第一批出局的候选人: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

永琏和永琮都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嫡子,乾隆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以秘密立储的方式,立年仅6岁的嫡子永琏为太子。可惜两年后,永琏病逝。

十一年后,乾隆准备册立永琮为储君,可还没来得及操作,年仅1岁的永琮又早夭。

  • 第二批出局的候选人: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和十六子

这五位皇子都早夭,除了皇十三子永璟和十四子永璐,其他三位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

  • 第三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

这两位皇子都被过继给亲王为后,从法理上已经不再是乾隆的儿子。乾隆二十四年,永瑢被过继给慎郡王允禧,后被改封质亲王。乾隆二十八年,永珹被过继给履亲王允裪,降袭履郡王。

  • 第四批出局的候选人: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

两位嫡子早夭,让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伤心欲绝,永琮去世第二年,她也病逝了。乾隆令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结果永璜和永璋,在丧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受到乾隆的严厉斥责,被剥夺继承人的资格。

民间传言,说乾隆因为嫡子和皇后相继去世,变得几近疯狂,期间杖毙两位重臣,把永璜打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两年后,永璜就郁郁而终。

  • 第五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七个儿子,只有四个活过了乾隆,其中永璇最长寿,活了86岁。可惜永璇虽然活得长,却不受父亲待见,他“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又“性情乖戾,屡失上意”。所以当弟弟们都被封为亲王时,他还是个郡王,根本不在乾隆法眼之内。

永璂是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的长子(次子永璟早逝),也是乾隆当时唯一在世的嫡子。按理来说,他在储君之争中占有第一顺位的优势,而且他没有负面新闻。

问题出在他母亲那拉氏身上,乾隆三十年,那拉氏陪乾隆下江南,途中发生“断发事件”,惹怒乾隆,被遣返回京,收缴了皇后印玺,事实上被废。

母亲被废,永璂带灾,他也失去了作为继承人的机会。

  • 第六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十七子永璘

永璘是颙琰的同母弟弟,比颙琰小六岁。作为同母弟弟,除非永璘表现出远超于颙琰的特殊才德,年龄弱势是他无法跨越的障碍。

  • 第七批出局的候选人:皇五子永琪

永琪被淘汰最可惜。他博学多才,擅长弓马骑射,既有汉人的文治,又有满洲人的勇武。更难得的是他的孝道,有一次乾隆在九州清晏遇上火灾,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将父亲背出来。

乾隆曾经对亲信明言:“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

既然都已经明确说“属意”永琪了,乾隆为何没立他做太子呢?因为永琪得了一种病——附骨疽。

乾隆三十年,永琪被封和硕荣亲王,其实就是被立储的前奏。可是亲王册封礼仪刚结束,永琪就病了,一年后,25岁的永琪英年早逝。

兄弟十七人,早逝、被过继、才德问题不受待见、受累于母亲、年龄序齿问题等几方面原因,淘汰了十五位。所以,继承人只剩两个人: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颙琰。

乾隆三十八年,当乾隆帝将传位诏书密封,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并告知军机大臣时,所有人都知道,候选人一定是永瑆和颙琰两个当中的一个。当时诸皇子,也只有他们二人是亲王。

永瑆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至今在沈阳故宫,还保留着大量的永瑆书法作品。难得的是,永瑆身上没有丝毫皇子的奢靡,他一生俭朴,比后来的道光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是永瑆过于节俭,节俭到“抠门”的程度,家里死一匹马也舍不得扔,强迫全府上下吃死马肉。还说他舍不得花钱,攒了80万两银子,放到长毛也不肯花。所以,永瑆被满朝上下戏称为“铁公鸡”。

因为抠门被讥笑,让乾隆很丢面子。在某部影视剧中,乾隆还很生气地下令:各王府今后但凡有死马、死猫、死狗等,都给成亲王府(永瑆)送去。

其实这个传言明显是作为失败者,被后人刻意夸大并恶意宣传。抠门在什么时候都不是罪过,只要不妨碍他人利益。一个亲王,只有80万两银子,反而说明永瑆为人清廉自守,品行高洁。

所以,这肯定不是他落选储君的理由。那么,有才华,有德行的永瑆,为何输给了小他八岁,时年仅13的弟弟颙琰了呢?

  • 一、永瑆的才华与帝王不匹配

永瑆虽然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局限性太大,主要体现在金石方面。很显然,作为帝国储君,这种才华无足轻重,甚至是有害的。历史上就有现成的例子——宋徽宗,那也是一个书画大师,结果把北宋王朝搞破产了。

永瑆最喜欢跟当时的文人结交,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诒晋斋主人”的别号,一副醉心于文学之乐,山水之怡的“隐君子”神态。

别说满清尚武的习俗,即便以汉民族的目光,这种气质和文学才能,肯定不符合对帝王的要求。

  • 二、永瑆的性格不适合当皇帝

乾隆帝认为永瑆有一个性格大缺陷——“柔而无断”。优柔寡断,缺乏决断能力。其实“柔而无断”,既是性格上的“不敢”,也是能力上的“无能”。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决断能力,他每天面对大量奏折,每时每刻都要作出决断,不能迅速判断是非,不能果断下结论,贻害无穷。

历史上也有反面例子,比如宋钦宗,面对金国人的入侵,他一会儿听主战派的,一会儿又倒向反对派,始终没有主见,跟金国人今天和谈,明天又做小动作,一步步把大宋拖向灭亡。

乾隆对颙琰的评价是:刚明有戒,度量豁达。刚,对应柔,明,则能断。同时又能把握好分寸,气量宏大。

因此,乾隆认为永瑆虽然在品行上很出众,但是性格不适合当皇帝,颙琰则被认为“类己”。

  • 三、魏佳氏比金佳氏更受宠

永瑆的母亲金佳氏死后被追封为淑嘉皇贵妃,生前是乾隆的宠妃,生了四个儿子。不过相对于颙琰的生母魏佳氏,金佳氏还是逊色了不少。

魏佳氏从乾隆二十一年起,几乎年年生育,她一共给乾隆生了四子二女,还有一次小产经历。乾隆三十年,魏佳氏被封皇贵妃。也就在那一年,皇后那拉氏被收缴印玺。从那一年开始,魏佳氏以皇贵妃身份,主持后宫,成为事实上的皇后。

乾隆为何不正是册立魏佳氏?应该是为了掩盖颙琰被秘密立储的事实,不想储君成为焦点。所以,魏佳氏以贵妃之名行皇后之实十年。直到乾隆六十年,颙琰被正式宣布为太子后,魏佳氏才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

所以,魏佳氏在乾隆心目中,早就是皇后了,颙琰也早就是嫡子。这一点,是永瑆等皇子所不具备的优势。

至于有人说,永瑆比颙琰能力强百倍,那是扯淡。如果永琪活着,他才是颙琰的最强劲的对手。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