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给你带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这个感触,可以说是令人啼笑皆非,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吧,那时,为解决农场与周边农村的矛盾,奉命与书记带东西下农村,种植的有果树,养殖的有小猪仔,当时与他们说得好好的,并教他们种植与养殖的各种事项,他们也答应得好好的,并满口应承,过几天后去复核,看到的是,树苗在墙角干枯,猪仔在碟上变成了下酒菜,一群人正在兴高采烈喝酒。
看到这个问提眼前一亮,我就拿我在江西看到的说说。
二十年前我经常去江西,那时江西,由于天然地理位置的不利,落后贫穷的很!我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江西真穷!
近几年我又经常去江西,看到政府在对革命老区加大扶贫力度。美丽,自然,清新的江西脱颖而出,交通便利。天然产业遍布全省。原生态旅游区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往日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身影,被眼前繁荣景象所覆盖。
我的感触就是,扶贫后的江西城市亮丽了,农村漂亮了,人人精神焕发,那生活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好了,就说到这里。我是八戒支招,欢迎和我交流感情生活,人伦常理的内容。希望在您的评论和留言中得到启示。
懒人、混吃不愿出力的占的比例很大。
既有意义,也没有意义。有些老人家,也许我们一年看他们的次数,比他的儿子儿女都要多,去多了,每次一去,就很熟悉似的和她们聊起天来。但是也会看到有一些人,活的很可怜悲哀,那些智力障碍的,明明还年轻,只要有人带一带,也能做些活,自食其力,可是因为父母都很早去世了,亲戚不管。所以很是可怜,这样的人,去看再多次,你可以帮他一次两次,可是帮不了一辈子,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什么工作都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维系下去才能看到成效!让那些好手好脚的不好吃懒做有事做,让那些重病,特别的不能干活的残疾人士活的有尊严!
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困难的群众,是非常不错,但是形式主义多!负面影响就是有些懒的更加懒了!在极少数人心中,国家就是应该给他们,所谓碗米恩但米仇,先人也是挺智慧的!
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村民没有那么纯朴,有无赖,有超级懒惰,不愿通过努力去改变生活,有斤斤计较,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啥样的人都有。而且这样的人在村里数量还不少,以后再跟我说村民很纯朴,那我只能说你没有真正到过农村
偏题回复一下,勿怪,确实是有点感触:
是看了王学圻参演的扶贫电影《十八洞村》之后的感悟:扶贫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扶贫,也要在精神层面进行扶贫。
之前,一直单纯的以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怎么创收、致富。
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有人宁愿懒穷着,也不愿意勤以致富。一心只想着“躺赢”,将所有工作都交给帮扶者,所谓的“反正国家会管着”。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电影里最终所有人都被调动起了积极性,在帮扶与自发创收双管齐下,十八洞村最后齐心协力共创了青山绿水与富强美好家园并存。
那么,相对于电影所呈现的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的扶贫工作应该不会轻易达到如此成功的状态吧?
思想觉悟不到位、风俗习惯有隔阂、劳动力有断层等问题,是不是在扶贫工作中经常出现?
而扶贫工作不仅得从经济层面进行,思想层面也得跟进。那么工作者又是怎么推进等问题,其实也想听听实际工作者的经历。
——ps又偏题到生活中,其实类似于“我弱我有理”、“你强我弱你得帮我”、“你强我弱你帮我怎么了不应该吗”等强盗思想其实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