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亲生,是从六弟李昭庆那一支过继来的。这个过继似乎给李鸿章带来了好运,三年后,四十二岁的李鸿章得了第一个亲生儿子,也就是李经述,十来年后,又得了小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的这三个儿子,老大是过继来的;老二是赵夫人所生,嫡出;老三是小妾莫氏所生,庶出。论在家族里的地位,嫡出的李经述实质上还是居在经字辈的首席,只可惜李经述只有些文人的小才情,没有李鸿章的雄才大略,一辈子都在读闲书,长期韬光养晦到后来,人基本上废了,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在京城贤良寺忧愤而死后,没多久他也跟着去了,最终只得个“天下第一等孝子”的名号。不过,李鸿章侯爷的爵位,还是由他这一支继承的,嫡长子还是嫡长子。
老三李经迈也是李鸿章亲生,但因为是庶出,他在家族内的地位实际最低,李氏家谱上甚至没有他的功名记载,他仅有的一些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面上赏赐的。
但比起嫡出的哥哥李经述,李经迈还是有他强过一头的地方。按李鸿章的安排,李经迈做外交官平淡无奇,但做生意却是一把绝对好手。李家分家时,李经迈这一支因为是庶出,受尽欺负,分到手的财产多是一些不值钱的股票,但李经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那些不值钱的股票一经他手,没几年就变废为宝,价值连城了。
大概是因为在家族里不受待见,李经迈一生怨气很重,跟李家人也不亲近,以至于后来去了美国,干脆跟李家断了联系,李家续家谱,都没法把他这一支的后来人续上。
讲嫡出的老二、庶出的老三,多少能看出李家豪门的一些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鸿章对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不好,事实上,李鸿章对李经方很看重,而李经方也还算争气,一直在家族内充当李鸿章左膀右臂的角色。
然而,也有一些人说,给李鸿章当儿子,李经方也未见的就是幸运儿,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活在李鸿章的阴影下,虽然不缺钱财,但心境却也是一辈子阴郁。因而可以说,李鸿章对李经方,要他承担的长子责任多过给予他的爱惜。
李经方生于1855年,字伯行,号端甫,书读得不错,很早就进身成了府学廪生、候选郎中。1882年,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从而成为地方官候选人才,先后被任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等官职。
按照这个趋势,如果李鸿章用力栽培扶持,有朝一日,李经方成为手握实权或者占据肥差的朝廷大吏,应该不难。但李鸿章对待自己的几个儿子,却始终不做官场聪明人。他一不让儿子朝实权大吏的路子上走,二不让儿子染指洋务肥缺,偏偏让几个儿子都去做外交官。
晚清时候,外交官是危途,乡人见了会骂洋奴、洋鬼子,顽固派更会经常找茬,动辄以“卖国贼”相讥。
但李鸿章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将几个儿子统统拉上了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贼船”,其中尤以李经方为最。
李经方中举后,李鸿章几乎没让他在地方官任上历练,直接将他留在了北洋大臣衙门,见习外交事宜。光绪十二年,李经方正式开始办外交,先是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四年后,又以候补道出任驻日公使。到1884年甲午之役前,他已经有了六七年外交官的资历。
甲午之役是李鸿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也是李经方的。
马关议和时,面对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势,一同前往的李经方想有所作为,多次要据理力争,但都被李鸿章制止了。
见没法直接出头,李经方转而旁敲侧击,据刘体智在《异辞录》中记载,李经方为了影响李鸿章,多次叫随员将各自的见解写成简略字条,递到李鸿章面前,供李鸿章决策参考,但李鸿章始终不理会那些激进的主张,在谈判桌下将李经方压制得死死的。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经方的处境跟李鸿章一样悲惨,作为李鸿章的儿子,类似交割台湾这类背负卖国骂名的善后工作必须由他出面去做。
李鸿章不忍,曾力请光绪收回成命,但光绪的逻辑很简单,很粗暴,这样的黑锅,子替父背,天经地义,于是李鸿章不仅遭到了拒绝,而且被严加申饬了一通。
就这样,李经方背上了“割台大臣”的骂名,一辈子抬不起头。
但抬不起头,并不意味着李经方从此死了心,李鸿章也不愿看着他一直背负骂名,于是在甲午战败后的1896年,李鸿章在奉旨出访欧美时,再次将李经方提携出来。
大概也是感觉李经方的名誉已经有些败坏了,加之此时的清廷不想给予李鸿章过于隆重的恩典,所以李鸿章计划出访时,清廷起初只允许李家嫡子李经述陪伴左右,照顾饮食起居。但李鸿章却在出访前提出,李经方熟悉外交事务,应该一同前往。
对于李鸿章此项要求,朝中大佬李鸿藻看不惯,站出来讥讽李鸿章索要的恩典太多,李鸿章不惜怒怼李鸿藻,这才为李经方争取到这一露脸的机会。
为此,时人有评价,就事论事,李经方在李鸿章心目中要强过李经述,过继来的儿子是李鸿章的实用长子。
1896年的出访,着实让李鸿章在欧美风光了一把,李经方跟着沾光,也拂去了一些阴霾,但也仅此而已。
李经方最后一次在历史舞台上显出身影,是在1900庚子之变后。李鸿章奉旨北上议和,滞留上海时,李经方多次怂恿李鸿章不要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应该拥威自立。
由此可见,李经方不是懦弱无主张之人,这么许多年,他之所以不得志,多是因为李鸿章在有些地方不敢为,只让他办事,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这一次依旧不例外,李鸿章一泡老尿又将李经方的野心浇灭了,但这一次李鸿章没有叫李经方跟他一同进京,再背卖国骂名,而是将他留在了上海,专门跟俄国人斡旋。
然而,此后的李经方再没有先前的劲头了,在上海滩,他只敷衍,不用心,任凭李鸿章以一当十一,在京城中跟洋人斡旋。
《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死后,李经方只勉强参与了盛宣怀与英国人马凯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参加了一段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7年,李经方重回老本行,当了一任驻英公使。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昔日所有的野心与抱负也就与大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了。
作为李鸿章的实用长子,李经方在所谓的气节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民国初年,他在上海滩当寓公,不食周粟;北伐胜利后,他被坑爹的儿子逼到大连,虽然住在大连日本租界内,但保持了晚节。
1935年,李经方刚过完八十大寿,没多久就死了。
他这一生,因其父得官,又因其父压制而不得施展抱负,只充当了老李的办事工具;但仅就富贵而言,给李鸿章当儿子,他还是赚了不少,除了原配刘秉章的两个女儿外,他还有五房侧室以及两房洋太太,这俩洋太太都是他当驻外公使时的秘书,一个是英文秘书,一个是法文秘书,名副其实的妻妾成群。
此外,李鸿章的家产他也分了不少,加之又利用李鸿章的官场人脉资源大做房地产生意,倒卖古董,一辈子巨有钱,死后留下的遗产也流油。
李鸿章一生有妻妾4人,然而他却子嗣不丰,直到40岁膝下都无儿女。为了延续香火,六弟李昭庆将仅7岁的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做了他的养子。然而谁也没想到,李经方的到来,就像一串药引子一样。没过两年,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就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后,侧室莫氏又生下了次子李经迈。
(李鸿章旧照)
古人一向看重血脉,又重嫡子。那么,老来得子的李鸿章,又会怎么对待继子李经方呢?
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亲儿子便冷落了李经方,反而常常以“大儿”称呼他。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非常看重李经方的学业,先是让他在家乡读书识字,待他到20岁后,便让他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读书。并且还托朋友,四处为他谋名师指点。
李经方很会读书,因此早早就被选为府学廪生,也就是秀才中的尖子生。因此深得李鸿章疼爱。
1882年8月,李经方参加江南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成为地方候补官员。
李鸿章对李经方寄予厚望,希望将来他能接过自己手中的重任,继续为清廷效命。便特意请来外国教师,教他纯正的外语。
学成之后,李鸿章没有让李经方到外省候补,而是让他留在北洋大臣衙门,协助处理外交事务,以此锻炼他的能力。
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李经方多次随钦差大臣出游列国。比如1886年,他便以参赞的身份,与驻英大使刘瑞芬到英国考察军事。1889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能高中,又以侯补官员的身份出任驻日公使。
按说,李鸿章给李经方搭建了非常好的外交平台,他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但事实上,李经方却并非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经方聪明有才干,又精通5国语言。且经过几年历练,不仅见识广,还在外交上很有经验。因此李鸿章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秘书和翻译的工作。
(李经方旧照)
中日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与日本议和,派去谈判的人,正是李鸿章。
与日本人周旋,在日本做过驻日公使的李经方很有经验,所以这次他随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他多次向李鸿章提出建议,在谈判中,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亦颇想据理力争。不过,每次都遭到李鸿章的制止。无奈之下,他又联合随行官员,将大家的建议写在小纸条上,传给李鸿章。希望他能当作参考,可是李鸿章依然没有所动。
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意外遭日本浪人行刺受伤,李经方被清廷委任为全权大臣。可是实际上,一切谈判细节依然由李鸿章操控,最终签下《马关条约》。
本来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就因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又和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为之震怒不已。李经方随同李鸿章回到国内,国人早就把他们骂成卖国贼了。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却又命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商谈交接事宜。
李鸿章不愿看到李经方身负骂名,于是以“李经方身体有恙”为由,请求光绪收回成命。
光绪却将他狠狠的斥责了一顿。无奈之下,李经方只得听从圣命,从上海赴台湾,与日本处理交割事宜。待处理完后,李经方已经对清廷失去了信心。他深知“弱国无外交”,为了不至于遭万人骂,他干脆避居上海,不再回京复命。
1900年,由于慈禧听信义和团“刀枪不入”,下诏向列强宣战,结果引发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眼见北京城陷,顾不了什么民族气节,带着光绪一溜烟逃到了西安。
当时李鸿章已经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调任两广总督。
(慈禧旧照)
为了能早日回到北京,慈禧又将李鸿章官复原职,让他前往北京和八国联军谈判,并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不过,也是在此时,张之洞等人和李鸿章经过商讨,达成东南互保的协议。并约定,若是太后不测,则由李鸿章出面主持大局。
不仅如此,一些官员或洋人也多有进言,希望李鸿章趁着慈禧西狩,干脆夺取政权自立为王。
李经方也有此意,私下里更是百般劝说。但是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做官一向谨慎小心,因此他没有答应。
李经方见此,更觉清廷无望,与其听命于腐朽的王朝,不如在家读书写字。
李鸿章病逝后,李经方有意发展洋务运动,曾参与过沪宁铁路筹建等事宜。
宣统年间,李经方被任命为邮传部左侍郎,他见中国的邮政事务多由外国人把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多次与外国人据理力争,才要回了邮政事务的所有权。由于有功,他被任命为第一任电邮政总局局长。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经方的官职也随着清廷的灭亡而终结。
自此后,李经方拒绝为新政府效命,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934年,刚过完80岁寿辰的李经方,因感风寒病逝。
(参考史料:《李鸿章传》)
李鸿章虽有妻妾四人尽享齐人之福,可其并未像长兄李瀚章那般多子多孙,只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还是过继的养子。
1823年,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一官宦之家,青年时期就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凌云之志。1847年,李鸿章中举踏足仕途,后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及捻军起义,并奉命创建淮军,逐步积累军功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又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伯侯,成为晚清文臣之首。
李鸿章仕途显赫,可其40岁时膝下还未有一子半女。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862年,李鸿章过继六弟李昭庆6岁的儿子李经方,示为将来继承李鸿章家业的嫡子。
也许是李经方的到来为李鸿章带来子女运。三年后,李鸿章与继室赵小莲生下头胎子李经述,1876年,李鸿章又与侧室莫氏生下幺儿李经迈。既然李鸿章老来得子,有了两个亲生儿子,那他又该如何对待继子李经方呢?
按说李经方是过继而来,李经述才是李鸿章这脉真正的嫡长子,而李经迈则是庶出之子。李经述虽天资聪颖文采横溢,但其性情内敛缺乏父亲纵横椑阖的雄心。
李经述第二次参加科考时,正逢甲午战败,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变相导致李经述名落孙山。李经述自此窝在家中韬光养晦,只将读书当做消遣之用。
李鸿章继室赵氏体弱多病,李经述侍母甚孝,有一次竟割肉给母亲入药。母亲病逝后,李经述悲恸欲绝身体每况愈下。1901年,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后,忧愤成疾病逝于京城贤良寺。百日后,悲痛难抑的李经述吞金随父而去。
李经述博览群书才情不俗,可终其一生未做成什么大事,只落得著名的“天下第一等孝子”之名,得入《清史稿.孝友传》中。不过嫡子毕竟是嫡子,李鸿章逝后,其肃伯侯爵位由李经述承袭,李经述死后,爵位又被其子李国杰继承。
李经迈虽是李鸿章幺儿,但因其是庶出,在家族中地位并不高,就连侄子李国杰(李经述之子)都欺负他。李家分家产时,李经迈只分到一些看似不值钱的股票。
李经迈虽说按照父亲安排做外交官政绩平平,但其却颇具经商头脑,与犹太大资本家哈同夫妇都有深交。李经迈将那些不值钱的钞票,稍加利用就赚的盆满钵满。
后来李经迈经过多年资本积累,成为李鸿章后人中最富有之惹怒,据说上海半条华山路都是李经迈的房产。只是李经迈也许因为怨气与李家渐行渐远,其后人甚至与李家断了联系。
虽然李经述按嫡子身份继承父亲爵位,但李鸿章生前并未薄待养子李经方,不仅依旧视如己出称其为“大儿”,而且大加培养使其成为自己搏击仕途的左膀右臂,可见李鸿章让李经方承担起了家族长子重任。
李经方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与李经述一起到天津直隶总督府读书。李鸿章不仅重金聘请名师为李经方授课,甚至还延请英、法、俄等语言老师培养李经方语言能力。足见李鸿章早就有意将儿子培养成外交人才。
李经方不负父望,书读的不错,而且精通五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更是师从朱静山特别精通。1882年,李经方考中举人,成为地方候补官员,先后得到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等多个候补职位。
当时李鸿章早已位极人臣,按照正常思路,李经方在父亲荫蔽之下,青云直上成为手握实权或肥差的方面大员,应是分分钟之事。可李鸿章却不走寻常路,既不培养儿子做实权大员,也不让儿子染指人人趋之若鹜的洋务肥差,而是将儿子们都带入外交领域。
若论晚清千疮百孔衰落之状,外交官是个吃力不讨好差事,时常因签署屈辱条约遭到国民笔墨鞭挞与谩骂,甚至还会被顽固派冠上“卖国贼”的帽子。
但外交官可以直接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应是升迁最佳捷径,比起举人等待地方候补要强百倍。李鸿章搏击仕途几十年,应对这些套路门清,他让几个儿子都做了外交官,其中着重培养的就是李经方。
于是李经方中举后,没有等待候补职位,先随大清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任参赞,四年后又赴日本担任大清驻日公使之职。这样算来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经方就已经积累不少处理外交事宜经验。
1895年大清甲午战败后,派李鸿章全权代表大清赴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李经方顺理成章作为李鸿章最主要谈判助手随行。
李经方任日本公使期间,与日本皇室及上层官员来往频繁,自觉比较了解日本人行事风格,懂得如何与日本人周璇,遂想在此次谈判中能有所作为,却未料被父亲压制死死的。
据刘体智所著《异辞录》记载,李经方为影响父亲,就转变方式旁敲侧击,并多次让随员将见解写在纸上供李鸿章参考,但李鸿章自有定规并不理会那些激进主张。
即便李经方在父亲遇刺后接手与日谈判全权代表之职,却仍无法摆脱父亲掌控,最终签署了包括割据台湾等条款的《马关条约》。
国民愤怒了,李家父子顿成众矢之的,可屈辱条约虽签了,但“割台”之事还未全部结束,尚需画押才可。李鸿章受伤无法前行,于是料理“割台”事宜重任就落在李经方头上。
李鸿章知道儿子已经背负卖国之名,遂不愿再让儿子参与此事,借口李经方染疾以推脱此事。谁料光绪直接申饬“李鸿章不得推脱”,李经方无奈接受了诏命。
虽然李经方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办理交接事宜时,远远躲在基隆口外日本军舰上,未敢登上台湾岛,但“割台”骂名却使其一辈子都无法抬起头来。于是李经方当日离台后,就直接回上海避居不愿回京复命。
大概李鸿章不愿看到李经方就此没落,遂想将其再次提携出来。于是李鸿章奉命出访俄欧时,竟不顾朝廷已派李经述随行照顾饮食起居,竟又递交《李经方随行片》,借口李经述未接触过洋务,而李经方久经历练颇有外交经验,要求朝廷同意李经方一同随行。
虽然朝中大佬李鸿藻等人看不惯李鸿章过度索要恩典,但李鸿章宁肯撕破脸皮怒怼李鸿藻等人,也要为李经方争取这个露脸机遇,足见李经方在李鸿章心中位置重于李经述。
这也许源于李经述性情不适于官场,还有李经迈表现平淡无奇,只有李经方做事还有些谋略主张,所以李鸿章将这个过继子当做衣钵传人,使其成为实用长子。
不管怎样,李经方随李鸿章出访欧美,着实跟着李鸿章风光一把,也扫去一些心中阴霾。
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西逃,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李鸿章奉旨北上议和。因前路局势混乱,李鸿章一行无奈滞留上海。许多人力主李鸿章趁乱拥兵自立,以夺回汉家江山。
李鸿章旧日幕僚马建忠就曾亲见英国某官方大员来电,劝谏李鸿章莫失去如此千载难逢之机。李鸿章求稳,遂关照马建忠赶紧把电报烧掉。可李经方却正有拥兵自立之意,多次与李鸿章密议,由此当时就有“李公子胆子比天大”的说法。
可见李经方并非庸碌懦弱之辈,只不过在李鸿章控制下无法真正施展抱负。李经方激进野心再次败给李鸿章求稳心态,自此再也没有锐意进取的劲头了。
李鸿章继续北上议和,留下李经方与俄国人斡旋。李经方在上海没有像马关议和时那么尽心竭力,只敷衍了事,任由养父在京城以一敌十一,边咳血边与洋人较量。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去世后,李家威势已不复往昔。李经方对清廷也早已失去信心,只参加过盛宣怀与英国人马凯关于通商条约谈判,以及安徽与沪宁铁路筹建事宜。
1907年后,李经方又当过一任驻英公使以及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之职。但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李经方所有的野心与抱负都化为烟雨。
纵观李经方一生,他作为李鸿章养子是幸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李鸿章待其不薄,李经方藉此得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官场人脉资源。不幸的是李鸿章只将其当做办事工具,桎梏了李经方发挥才能的机会。
与李经方几乎同时代的外交官曾纪泽(曾国藩之子),与俄国人据理力争签订的《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尽最大可能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成为曾纪泽外交生涯最大亮点。而李经方却因《马关条约》背上“卖国”之名,其一生郁郁寡欢可想而知。
不过李经方倒是还有些民族气节,民国初年移居上海,后来虽被不孝子李国烋逼到大连,但其拒绝为日本人服务,也不去朝拜溥仪伪满国,也算保持了晚节。
1935年,李经方刚过完八十大寿,就撒手人寰,其一生虽活在李鸿章阴影之下,未能充分施展抱负,可其作为李鸿章继子却也享受了颇多富贵。
李经方不仅分得李家巨额财产,并凭借李家人脉朋友圈做大房地产生意,虽没李经迈富有,却也富得流油。
而且李经方除了娶四川巡抚刘秉章女儿为妻外,还纳了五房妾室以及两房洋太太,真正的妻妾成群,甚至还生下混血儿子,无论怎么看李经方做李鸿章继子都不亏。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科学上难以解释。一个人多年膝下无子,但是只要他领养了孩子,很快他便会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所谓的冲喜?)而那些领养的孩子命运便大相径庭了。
李鸿章在晚清非常有影响力,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化。一来他确实对晚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来很多不平等的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署的。
笔者认为其实这本无可厚非,这些条约李鸿章也是在上级的指示下才去签订的,与他关系不大。最终的决定权根本不在他的手中,他不过是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样的一个人,他四十得子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继子呢?
李鸿章有一个继子,他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因为李鸿章一直没儿子,按照古代的习俗。六弟过继了自己的儿子给李鸿章当大儿子,也正如我们开头所说。
但凡是没儿子的时候,再去领养一个,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李鸿章如何对待李经方?
事实上,李鸿章还是很有气度的。虽然有了自己的亲儿子,但仍然将李经方视为己出,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儿”。
李鸿章非常重视对李经方的培养,而李经方先天就比较聪颖,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很快就考中了府学廪生,也就是名列一等的秀才。这让李鸿章非常开心。
不久之后,李经方就被接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上课,授课老师也是李鸿章托人待聘的名师。
李鸿章也有意让李经方通过外交走上仕途,因此在直隶总督衙门学习期间,李鸿章还为他请外国老师,安排他学习五国语言。不得不说李鸿章为他创造的学习条件真的很不错了。
而李经方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在5年后的乡试中中举,并且熟练地掌握了五国语言。
在李经方中举后,李鸿章并没有让他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让他待在家中等待朝廷的安排。反而是将他一直带在身边,让他处理一些外交事宜。
实际证明,李鸿章的这个办法确实比其他步入仕途的方法更加有效。四年后,李经方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担任英国参赞,赴英处理外交事务。
李经方虽然起点不低,而且有李鸿章一直在为他的仕途出谋划策,但是李经方并没有在晚清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难道是李经方在外交方面没有天赋么?可是如果李经方在这一方面没有天赋,李鸿章也不会向皇帝举荐他担任英国参赞。
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李鸿章身上。李经方虽然饱读圣贤书,而且精通五国语言,但是在他的外交生涯里基本上都是在扮演李鸿章助手的角色。
他常常也很有想法,但他提出的所有与李鸿章不同的意见都被直接否决,这也让他十分苦恼。
尤其是在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时,李经方有自己的策略计划。但是李鸿章刚愎自用,完全不采纳,最终在条约上画押签字。
其实笔者认为这是封建社会一些有才学的人的通病,因为自身比较有学问,所以会很清高。当然,自身有才学并且善于采纳的学者也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李鸿章自视清高,刚愎自用,导致《马关条约》的签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而李鸿章此时疾病缠身,所以李经方理所当然的就成了替罪羊,替父背锅。
李鸿章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也一直在为他规划人生道路,看似什么都替他准备好了,可是就是没有给他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
李经方空有一身本事,却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最终也因为李鸿章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矛头指向了他,李经方的一生也算是郁郁不得志了。李经方的这一生,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道光年间的三甲进士。一共生了6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李瀚章、老二李鸿章、老三李鹤章、老四李蕴章、老五李凤章、老六李昭庆。
由此可见,李文安是个多子多福的人,这六个孩子,日后基本上都成了清朝叱咤风云的人物,尤其是老二李鸿章。
李鸿章早年跟着曾国藩一起平定太平军,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自己回家乡招募乡勇,建立了淮军,从此成为清朝末年非常重要的一位政治家。
虽然李鸿章手握大权,搅动风云。但不惑之年的时候,他也有难言之隐。原来李鸿章到了40岁,依旧没有一个儿子(嫡长子李经毓早夭了)。
而他大哥李瀚章一口气生了11个儿子,三弟李鹤章生了3个儿子,四弟李蕴章生了7个儿子,六弟李昭庆也生了4个儿子。
就李鸿章和老五李凤章暂时还没有儿子,所以李鸿章心里着急啊,于是在1862年,40岁的李鸿章把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了自己做嗣子。
可问题来了,2年以后,也就是1864年,李鸿章亲生的儿子李经述出生了。由于李经述是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所生,所以也算是李鸿章的嫡子。
在1874年,李鸿章的侧室莫氏又给李鸿章生了个儿子,叫李经迈。这么一来李鸿章相继有了两个自己的亲儿子,那么过继来的嗣子李经方岂不是尴尬了?
一、李鸿章始终将李经方当成第一继承人。
1862年,这一年李经方才虚岁8岁,就被父亲李昭庆领到了二伯李鸿章家里。从此父亲一去不返,李经方就这么成为了李鸿章的大儿子。
李鸿章有了继承人,其实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压根没想到后来还能陆续再生俩儿子。所以他对李经方,绝对是当成亲儿子来看待的。
李经方被李鸿章称之为大儿,意思很明确,就是我的大儿子,将来的继承人。所以说李经方的待遇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比过去更好了。
1877年,李鸿章还特地给李经方和李经述请来了洪汝奎做老师,此外还找人教他们学习英文。可以说,在培养教育方面,李鸿章从来没有区别对待过李经方。
而且他对外一直声称,李经方依旧是他的嗣子。说到底,李经方也是李鸿章的亲侄儿,所以好好培养,也是他这个二伯应该做的事情。
二、说没区别,那也是骗人的。
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是有自己亲儿子的人了,而且还是嫡子。就算李鸿章本人不觉得奇怪,可旁人也会说三道四。
尤其是李鸿章挣下了如此大的家业,将来谁来继承?这绝对是茶余饭后,大家讨论的重点问题。李鸿章的家业可不是一点半点,如果是普通人家也就算了,家里一亩二分地,哥几个平分了。
可李鸿章是清朝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一等肃毅侯,大名鼎鼎的清末首富盛宣怀,也只不过是李鸿章手下的一个马仔。
而且他还利用盛宣怀的手,创办了那么多实业,多少家产需要子嗣来继承。因此这件事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让李经方来继承吗?虽说大家不好开口反对,但是李鸿章的另外俩儿子,尤其是嫡子李经述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结果其实也很显然,因为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方只袭封了一个四品京堂候补,而李经述则承袭了一等侯的爵位,封三品参赞官,这差距还是有的。
三、李经方自己心里有数,所以十分努力。
李经方是过继来的,这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其实已经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了。当然了在李经述出生以前,可能李经方还算适应。
10岁那年李经方的弟弟李经述出生后,家里也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大家的父亲虽然都是李鸿章,可是母亲却不同。
赵小莲刚得了个儿子,肯定是更心疼自己的亲生儿子。至于李经方,说实话跟她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所以李经方从10岁开始肯定已经懂事了。
28岁那一年,李经方考上了举人。此后他没有再接再厉,而是直接到了北洋大臣衙门去给李鸿章帮忙去了。朝廷有人好做官,的确就是这么回事,一般人到了清末才考个举人,那就只能坐冷板凳等通知上任了,不花点钱,甭想得一个实缺。
从此以后,李经方就成为了李鸿章身边的左右手,帮助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他也很争气,上班时间很努力,因此获得了不少好机会。
李经方陆续担任了各种外交使臣的重任,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中日谈判的时候,李鸿章被射伤了左颊骨,因此李经方成为了这次谈判的全权负责大臣。
李经方或许明白一个道理,弟弟不努力,将来还能继承爵位。可是自己要是不努力,将来只能被一脚踹开了。没了父亲,谁还能庇佑这帮子女呢?
四、李鸿章总是把李经方带在身边。
嫡子李经述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不太适合出来做事。相对来说,李鸿章就更加器重长子李经方了。
他出使各国的时候,一直带着李经方。一来可以有个至亲在身边照料自己,二来也可以让李经方得到锻炼,将来好独当一面。
什么英国女王、德皇、俄国沙皇、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等世界各国政要,李经方都跟着自己的老爹见过,你说李鸿章对他咋样?
老父亲对子女哪有什么坏心思呢!所以说李鸿章对李经方的好,那绝对是没话说的。单位上有了机会,李鸿章也不会忘了李经方。
而且在李鸿章的培养下,李经方的外语水平很高,因此在李鸿章的若干秘密会议中,李经方都能够充当翻译的重任。一句话,李鸿章是真的用心培养了李经方。
总结:李经方也是李鸿章三个儿子里,最出息的一个。
李鸿章活着的儿子就这三个,其中嫡子李经述是个内向的人,所以一辈子基本都在读书,没怎么出来正经做过事情。
李鸿章的三子李经迈,也是个人才,跟他大哥李经方有的一比。出使过奥地利,担任过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
这三个儿子里,最出息的,还是大哥李经方。他不光被培养得好,而且自己肯努力,够聪明。平台好,自己努力,又足够聪明,还有什么条件会阻挡李经方成功呢?当然了,最后清王朝这个大平台没了,他也就没法蹦跶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李鸿章虽然妻妾不少,可是一生儿子很少,尤其是在四十岁之前,李鸿章都没有生下儿子,因此李鸿章就从六弟李昭庆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过来,这个儿子就是李经方,自从有了李经方之后,李鸿章好像福气来了,接下来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嫡子李经述与庶子李经迈。
李鸿章39岁过继了李经方,三年后,也就是李鸿章42岁的时候生了李经述,五十多岁还生了小儿子李经迈,那么问题来了,李鸿章在生下亲生儿子之后,对待自己过继而来的养子李经方,情况如何呢?
李鸿章如何对待自己亲生儿子的?
为了能够形成鲜明一些的对比,从而让人们对李鸿章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与养子李经方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概念,在说李经方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李鸿章的两个亲生儿子李经述和李经迈。
李经述是赵夫人所生,算是李鸿章名副其实的嫡子,要是没有养子李经方的话,李经述就是李鸿章此时家中的长子,不过因为有了李经方的存在,长子这样的身份毕竟李经述来当还是不合适的。
不过因为李经述是嫡子,所以李经述在封建王朝时期,待遇自然而然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李鸿章对其的安排,还是朝廷对其的安排,效果都不一样,毕竟在古代十分在乎嫡出与庶出。
虽然说李经述是李鸿章的嫡子,可是李经述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建树不多,甚至说是抛头露面的机会不多,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就一直读书,对政治场上的事情不甚了解,而李鸿章似乎也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在官场上大显身手;另外一方面是,在李鸿章去世之后,李经述没有多久就活活气死了,只是得到一个“天下第一孝子”的名号,其余的似乎并没有得到。
因为李经述一生没有太多建树,所以在后人心中的知名度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李经述在李鸿章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在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一脉以嫡子的合法身份,承袭了李鸿章的爵位,比起其余两个儿子来说,毫无疑问李经述得到的待遇和最终分到的家产是最多的。
庶子李经迈一生就比较有意思了,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似乎就对其不够重视,比如说李鸿章要去英国访问,把李经述和李经方都带去了,却就是没有带上李经迈,充分说明李鸿章对李经迈其实没有其余两个儿子那么重视。
正因为不受重视,所以李经迈在李鸿章家中的地位似乎也不高,就连族谱上,都没有他的什么光辉事迹记载,到了李鸿章去世之后的家产分割中,李经迈也是分得最少的,家族中其余人把好的、值钱的东西分了,留给李经迈一些当时不起眼也不值钱的股票。
后来李经迈对家族十分不满,就从官场离开,去到美国经商去了,靠着李经迈对商业的敏锐洞察力,加上李鸿章去世后分给自己的那些股票,李经迈后来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富甲一方,小日子过得甚是滋润。
李鸿章如何对待养子李经方的?
事实上要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李鸿章其实对待养子李经方和对待嫡子李经述是差不多的,甚至因为李经方在政治上的才能,在李鸿章家族中扮演的就是长子的身份,肩负的也是李鸿章对长子的期望,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从读书的时候,李鸿章就一视同仁对待李经方,只是后来李经方科举高中了,被李鸿章安排成为了一个外交官,当时李鸿章估计是想要让李经方未来接自己的班,毕竟晚年的李鸿章对外交事业似乎十分看重,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安排,毁了李经方一生的前途。
当时的清朝,原本就风雨飘摇了,而且还有很多外国在虎视眈眈,清朝可以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给一个充满忧患的国家当外交官,尤其还是一个实力不足还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朝代当外交官,无疑就是在刀尖上舔血,危险程度和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可见一斑。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清朝只能和日本议和,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六七年外交官经历的李经方,就成为李鸿章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跟随李鸿章到处谈判、议和,在和日本人谈判的时候,李经方其实是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他一直提醒李鸿章,希望以自己的一些行为改变李鸿章对谈判的态度,可是李鸿章视而不见,随后李经方又用小纸条把随行外交官们的建议写下来,拿给李鸿章看,希望李鸿章三思而后行,结果李鸿章依然没有引起重视,对待李经方的意见,李鸿章自始至终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谈判,毫无疑问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也就是在即将签订条约之前,李鸿章突然被人刺杀,以至于被送去医院了,李经方当时临危受命,代替李鸿章全权处理与日本人之间的议和,可即便如此,李鸿章依旧在背后掌控全局,李经方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背了一个大锅。
既然已经背了一个锅,光绪就不惜让李经方再背一个锅,派李经方去台湾谈判交割事宜,李鸿章一再请求光绪收回成命,光绪也是视若罔闻,最终李经方在背了两口黑锅之后,事业以及人生都迎来了低谷。
要说李鸿章对李经方不错,就是在李经方低谷的时候的做法了,当时李鸿章受命去英国访问,清廷只允许李鸿章带着自己嫡子李经述前往,可是李鸿章一再争取,最终得以让李经方跟随自己一同前往,此行让父子三人都风光了一把。
不过风光归风光,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在风光过后,必须面对的还是现实,在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之后,八国联军打得清廷无力还手,最后发生了庚子之变,这次李鸿章没有让李经方去背锅,勇敢地自己一个人承担了,也算是对李经方的一种保护。
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后,李经方内心对美好未来乃至外交官这个身份的希望,都逐渐被现实击破了,在李鸿章去世之后,李经方在外交官职位上没有坚持多久,便换去其它领域任职了,他在后来参加了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希望借此来兴国,结果希望还是破灭,最后李经方的官场生涯随着清朝的灭亡戛然而止。
退出官场之后,民国期间,李经方靠着李鸿章去世后分给自己的家产,做起了房地产,效果十分不错,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一名包租公,在北伐胜利后,李经方因为自己儿子闯祸,被逼无奈去到了大连日本租界内生活,不过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没有做出任何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经方一生不仅家产很多,而且还妻妾成群,在他数量庞大的妻妾之中,还有两个洋太太,一个会英文,一个会法文。就算李经方在清朝灭亡之后离开官场,靠着他巨大的财富,李经方晚年生活一样逍遥自在。
结语
虽然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养子, 并且后来李鸿章还生下了两个亲生儿子,可是纵观李鸿章对李经方的对待方式来看,李鸿章不仅没有亏待李经方,还将其真的当成自己长子来培养,只是可惜,李鸿章亲手把李经方送上了外交官这条不归路,以至于李经方背负骂名,有苦难言,不过好在李鸿章家产巨大,留给李经方很多遗产,李经方靠着这些财富与人脉,在房地产生意上大显身手,晚年以及后人生活都很不错,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李鸿章对李经方算得上按照亲儿子标准对待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李鸿章1823年出生,18岁中了秀才,22岁中举,中举这年(1844年)娶了正妻周氏。婚后多年,直到1862年,他已经有40岁,却膝下无子。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他过继了李经方。自从有了儿子以后,他的人生似乎变得更加顺利,当年年底就坐稳了江苏巡抚之位。
两年后,妻室赵小莲突然生下了李经述,李经方的处境一度变得很尴尬。
古人重嫡,李经方虽是老大,却不是嫡出,日后李鸿章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是由嫡子继承。
从1862年到1864年之间,李鸿章致力于平定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之中,战绩卓著,他的前途是看得见的光明,所以,未来他的地位、财富,将会积累到一个无法想象的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嗣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李经述刚出生的时候,恩师曾国藩就说过:这是未来的辅国之人!老母亲逢人就说:他的父亲这样有作为,以后他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有出息!
然而,就在众人吹捧李经述的时候,李鸿章却明确表示:李经方才是我的嗣子!嗣子,放在帝王家,那就是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之人。
放在李鸿章的家里,虽然未来不能称帝,但是却能优先得到父亲的举荐,在朝任职,还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和绝大部分的财产。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个继子,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实际上,李经方并没有让李鸿章失望,先是因为学识过人、书法甚工而中了秀才,21岁又中了举人。
原本按照当时的规定,中了举人不能直接在京任职,而是要去地方上做候补官,学习怎么处理政务。
但是,因为他掌握了5门外语,更因为他嗣子的身份,所以不久后被留在了京城任职。在此期间,李经方访问过日本,还多次陪同父亲和列强交涉。
反观李鸿章的嫡子李经述,此人之才比之李经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朝中只得了一个虚职,几乎从未做过什么事情,他多次向父亲提出想入朝做事,却屡屡被李鸿章拒绝。
这样来看,似乎李鸿章真的像他当初所说一样,把李经方当做嗣子来对待,但是,在他临终之时,却写了奏折,里面明确提到:李经方才不堪用。
这是什么情况?临死给嗣子拆台?这样来看,似乎他对这个继子很不满意。
然而,实际上情况却是,处理族里诸多纠纷,他都是交给李经方来做,李李鸿章淡出官场后,他也经常把时局的变动写信给李经方听,信中经常会提到他本人的见解、主张,毫无保留,显然这个继子在他心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为何一边说“才不堪用”,一边却又对儿子如此推心置腹?其实,这里还有一件秘事。
李经方此人对朝廷极为不满,当年随父亲谈判的时候,见到列强之嘴脸,由此早已不愿意被朝廷统治。
当时皇帝出逃,人心动荡,甚至有英国官员来电,劝李鸿章自立,而李经方同样也有此想法,所以他经常和父亲密谋,希望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可是一直被父亲拒绝。
但是,李鸿章毕竟是一个儒生,受慈禧重用,可能生出了知遇之心,虽然明知道清朝已不可救药,却一直在竭力做一个“裱糊匠”。
但是,他的心中应该是认同儿子的主张的,所以一面打压着继子,让朝廷不要重用他,以免生出事端,一面却暗中引为知己,在书信里和儿子表露自己的心迹。这样既不失朝廷对他的期望,也能避免李经方卷入事端。
事实上,李经方也许就是因为受到父亲这样的庇护,这才得以活到了80高寿。所以,李鸿章对自己的继子,其实真的如同当初的承诺一样,是真的当成嗣子来培养的。
参考资料:《李鸿章传》、《洋务之梦:李鸿章》、《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中的重臣与帝国》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在李鸿章40岁之前,他一直有着一个很深的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没有孩子。
那时候,他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一直迟迟没有孩子。
在这种烦恼之下,他最终选择了妥协,因为怕没有人给自己传宗接代,就找自己的弟弟要了个孩子,让弟弟把孩子过继给自己当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他的大儿子李经方。
在抱养了这个儿子之后,李鸿章对他一直很好,和自己的妻子将其当成了亲儿子对待。
就这样,在抱养了孩子三年之后,一直饱受无子之痛的李鸿章才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亲儿子。
这个儿子,正是他的大房夫人为他所生,其出生后,李鸿章给他取了个李经述的名字。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既然亲儿子出生了,那么从弟弟手中抱养来的孩子应该会还给弟弟,毕竟不管再怎么亲,血缘上都还是有些差别。
但实际状况中,李鸿章却并没有这样做。
在李鸿章自己的亲儿子出生后,李鸿章非常欣喜,直接把李经方当成了自己的福星,认为是收养了他,上天才给自己送了一个儿子,所以就越发地宠爱起了他。
只要他自己亲儿子有的,这位过继来的儿子也一定会有。
并不会说因为血缘关系而有任何的区别对待。
在亲儿子出生12年之后,即便他的小妾为他生下了第二个亲儿子,他也没有改变丝毫态度,态度仍旧如同以往一样。
正是在他的认真培养下,李经方最终和李鸿章的嫡长子一样,都考上了清朝的举人。
虽然由于水平有限、考不上当时的进士,但他后来的成就也不低,凭借李鸿章的关系,他后来先后成为了驻日本和驻英国的大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驻日本大使和驻英国大使。
除此之外,他还当过清朝邮传部的左侍郎。
邮传部是清朝末期新设置的一个部门,地位跟原本的户部、兵部差不多,而邮传部左侍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邮传部副部长。
从当时来说,这些职务都算得上是不错。
不过相比于李经方所做的事情,这些职务却只能算得上是一般了。
在他的仕途生涯里,他曾跟着他的父亲做过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签订。
原本在商谈条约的时候,李鸿章才是主要人员,李经方只是陪同。
但是在李鸿章被一个日本刺客用枪打中了脸颊之后,随着李鸿章的难以动弹,李经方却被清朝朝廷安排为了全权代表,当时和日本之间的赔偿事宜就是由他负责的。
在后来,清朝要按照马关条约把台岛交割给日本的时候,也是让他负责去交割的。
在这些事情上,他可谓是承受了不少骂名。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李鸿章一起去和沙皇签订秘密条约。
在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大败之后,清朝朝廷内部一直有着要和俄国联手反击日本的计划。
对于这么一个计划,李鸿章自己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所以,清朝朝廷就只派了一个普通人物去找俄国沙皇,想商谈相关事宜。
不过当时沙皇根本看不上那个人,连见面都不想见。
后来清朝没有办法,就让在国际间有着重要外交地位的李鸿章去了沙俄,最终和沙皇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
因为秘密条约要保密,所以当时谈事情的时候,人也非常少,只有李鸿章和跟在他身边的儿子李经方进入了沙俄皇宫中。
当时,李经方正好为李鸿章做了翻译工作。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很多清朝的要员都觉得这个条约是积极向上的、未来能给清朝带来许多帮助。
但实际上,这个条件根本没给清朝带来什么好处。
因为在条约中有允许俄国从他们的海参崴把铁路修建到吉林、黑龙江,所以在铁路修建好之后,反而给沙俄渗透东北提供了便利。
而这条铁路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东铁路。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
在后人眼中的李鸿章是个代表清政府与侵略者签署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重要代表,所以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大多都是差评。
我们都知道古人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人看来没有后代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可这件事却让李鸿章遇上了,因为李鸿章一直都没有儿子,因此这就成了一个家族的难题,为了让李鸿章后继有人,家族经过商议之后,李鸿章的六弟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按照古代的风俗过继给了李鸿章,从此李鸿章有了自己的儿子。
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李鸿章有了继子没多久后他的小妾便为了生了一个儿子。
有了亲儿子的李鸿章并没有因此而冷落李经方,仍然把李经方当做自己的嫡长子并且对李经方依旧视如己出。不仅如此,他对李经方的培养也非常重视。
李经方从小就天资聪颖,并且加上他自身也很努力,所以没有多久就考中了府学廪生,也就是当时名列一等的秀才。成绩优秀的李经方很快就被接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上课,给他授课的老师也是李鸿章托人聘请的名师。李鸿章为了给李经方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还特意为他聘请了外国老师教李经方五个国家的语言。他希望李经方能够学到更多对他以后的仕途有帮助的知识,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外交让他走上更好的仕途之路。
经过五年的时间,不负众望的李经方就在乡试中中举而且还熟练的掌握了五个国家的语言。看到李经方有如此成就,李鸿章也感到非常高兴,但他没有让李经方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处理一些外交事宜。这一方法让李经方更快的学习到了外交方面的更多东西,所以在四年后李经方在李鸿章的极力推荐下担任英国参赞,前往英国处理外交事务。
李鸿章不仅给予李经方优越的学习条件,还不断的为李经方仕途之路出谋划策。李鸿章如同现在的许多父母一样把孩子的人生之路都规划好了,让孩子一直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从李鸿章对李经方的教育方面的培养,足以看出李鸿章对李经方是非常重视的,真正的把李经方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对待,尽可能的给李经方最好的,尽到了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
在他看来他把李经方的一切都安排的非常完美了,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没有给李经方展现才华的机会。所以满腹经纶的李经方在李鸿章身边一直扮演的都是李鸿章助理的角色,空有一身才华最后都没有得以展现,但经过李鸿章的教导可以看出其实李经方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在1900年,因为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攻打中国,慈禧携着光绪帝一起西逃。随后任命李鸿章和奕劻为议和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但是在辛丑和约签订后不久之后李鸿章就在北京病逝了。于是清廷便让李经方作为四品京堂候补,命令李经方在上海参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与英国人马凯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
之后李经方还成为出任出使英国的大臣。1911年12月,李经方被调任邮传部左侍郎。邮传部管辖邮电交通各项事务,但其中的邮政却长期被外国人把持。
李经方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进行多次具体的交涉之后,最终将邮政业务从税务司转回邮传部管辖,并且由李经方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可惜在辛亥革命之后李经方被罢官,人生仕途也就此结束。不管怎样,李鸿章在有了亲儿子之后对继子一如既往,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