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皆由宦官乱朝政而败,为什么历代帝王又这么宠信宦官呢?
其实宦官乱政比起文官乱政的危害性小多了,除了赵高和唐朝以为,赵高是不是宦官还不一定,他还有一个女婿阎乐。后面杀掉胡亥的时候还想自己当皇帝,应该不是宦官,再怎么样宦官不会自己当皇帝。唐朝的宦官才是最恐怖的存在,他们能左右朝政,擅自废立和杀掉皇帝,因为他们有军权,整个禁军全部都是宦官掌控,而且尾大不掉。其他朝代的宦官也有嚣张,但还没有到控制皇帝的地步。可能有人要说十常侍不厉害吗?魏忠贤九千岁不嚣张吗?其实他们跟唐朝宦官不一样。
古代史上有三个朝代的宦官影响力最大,东汉、唐朝和明朝,简直就是“臭名昭著”,其实被误会了。唐朝的宦官才可恶,皇帝说杀就杀,所废就废,毫无人臣之相,而且还跟尾大不掉的割据藩镇不清不白的。这都是拜一手打造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所赐,节度使割据也是他老人家养肥的。从他开始一个节度使,一个宦官几乎整垮了大唐江山,唐玄宗的宠幸宦官高力士掌控禁军,还封了一个大将军,后来又一个李辅国比高力士更恐怖,起码高力士对唐玄宗是忠心耿耿的。李辅国就不同了,“大家里面坐,外面有杂家”,要皇帝坐家里他来处理朝政,这嚣张到了极点。后面仇士良之类的有样学样,一个比一个厉害,总之皇帝如同傀儡,外面有藩镇割据不听使唤,家里有宦官,唐朝中后期也是寸步难行,朝廷的宦官才是真正的乱政。
东汉的宦官是从汉和帝开始的,号称少年天子的汉和帝十四岁就把外戚窦氏一族铲除,没有宦官的帮助是做不到的,宦官第一次封侯也是汉和帝开始的。皇帝被朝臣和外戚夹在中间非常不舒服,因为东汉的皇帝都是小孩,皇帝一小就当不了家,这时候需要娘家人帮忙管理,这不外戚就做大了。要是外戚恃宠而骄的话朝臣们又不高兴了,这好像没皇帝什么事,朝臣和外戚斗。这样可不行,皇帝会长大,外面没一个靠得住的,怎么办?找身边人,只有宦官最可靠,他们是皇家奴才,是绝对依附皇权的,是真正的忠心耿耿。外面热闹的很,年轻天子指挥宦官出其不意的就控制住了局势。
从汉和帝开始到汉灵帝结束,每个皇帝都是一样,屡试不爽,从外戚手上夺权就没有失过手,这就不能小看了宦官的本事,人家再低贱也是皇帝的人,有圣旨的。汉顺帝更牛一口气封了十几个宦官为侯,破了记录,没什么,人家宦官是自家奴才,朝臣和外戚会夺权,会不鸟皇帝,可宦官从来不会,就算皇帝再无能,宦官永远都是忠心的。
本来外戚、朝臣和宦官三方势力此起彼伏,谁也奈何不了谁,国家正常运转。结果被何进给破局了,听了袁绍的忽悠派董卓进京,结果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朝臣们倒是快活,因为他们是世家大族,东汉就是靠大地主豪强世家大族顶上来的。世家大族从来不吃亏,资源都是他们的。到了汉献帝手上大汉帝国基本玩完了,诸侯割据,军阀混战,没人能制约,打破平衡了。
明朝的宦官跟东汉一样依附皇权的存在,宦官永远支持皇帝。但是明朝没有强势外戚,因为皇后都是来自民间。也没有世家大族,但是有文官集团,跟东汉的大地主差不多,老是制约皇帝。这皇帝也烦,权利都到文官手上了,自己想办点实事都非常困难,这不还是身边的太监衷心。培养太监制约文官,像大太监刘瑾和王震被杀那是因为皇帝输了,只能牺牲太监。这并不妨碍太监的忠心,只要皇帝一句话,太监依旧赴汤蹈火。
后来的魏忠贤天启皇帝允许他称九千岁,建生词,皇帝就算知道了也不说话。因为魏忠贤帮了天启爷的大忙,其实“土木堡事变”之后,以张辅为首的军功武将集团被团灭后,文官趁机抬头一发不可收拾。朝廷失衡,皇帝总要找办法夺回权利,只有太监可能做到。就说正德皇帝是个有胆识有见地有能力的少年天子,亲自跟蒙古小王子打仗,亲自指挥还上战场亲手杀了一个敌人,这种胆识和气魄不是一般守成之君能有的。他天天不在皇宫待着,就是想摆脱文官控制,后来建立豹房里面才几只豹子,别人黑他不务正业,其实豹房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政务的系统。自从刘瑾被杀后正德皇帝还没培养出来能替代刘瑾的太监,培养钱宁、江斌等武将就是要重振军功集团来平衡。结果遗憾的是正德皇帝没有后代,结果还死的不明不白,可惜了,本来能有一番大作为的。
到了天启爷手上的魏忠贤帮了大忙,当时辽东战事非常吃紧,所有资源都在文官手上,特别是最富裕的江浙地区,全是东林党的党羽。是魏忠贤增收商业税收来支持辽东的,所以天启爷就没缺过钱,因为魏忠贤能从文官手上弄来钱。魏忠贤还重用武将,给他们机会,所以后金还占不到便宜。结果天启爷也是没有后代,也是不明不白的。
崇祯上台后听了东林党忽悠,把魏忠贤给收拾了,他什么也不知道。结果就是弄不到钱了,东林党倒是快活了,江浙的财富又回来了,崇祯更苦了,国库里面的钱一天比一天少。要文官们捐钱每一个舍得,李自成一来从他们身上搜出七千万两,还被李自成给折磨死了一大片。这就怪崇祯没有政治头脑,不听他哥哥的劝,要他善待重用魏忠贤他不听,结果上吊煤山。
所以说宦官乱政只是针对唐朝,东汉和明朝的宦官只是干政,而且都是皇帝支持他们怎么做的。并不是宦官乱政而亡国,是宦官被压下去去才亡国的,因为失去了平衡。东汉的宦官和外戚血拼之后国家就名副其实了,明朝的魏忠贤被崇祯逼死后,又没有能替代的太监,所以弄不到钱,文官又不配合,所以最后被团灭。
主观原因:宦官集团利益与王权阶层利益之重叠程度较高,互相利用而已,宦官做事不管好坏都是帝王默许,都是间接地被动的人情往来,帝王需要有人唱黑白脸。封建帝制的人治规律所造成的人事关系是无情的,帝王与宦官一唱一和是为了掩盖某事件的真相
客观原因: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现象具有普遍性,帝王需要宦官打压官僚,王权旁落之时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朝政之败可以与帝王脱钩是贯穿整个古代史的文字游戏,文官或言官的反面教材之需要
历朝历代这个词不恰当,被宦官乱政的也就大汉跟明朝明显点,其他朝代基本都是底下人在造反。
帝王宠信宦官很正常,毕竟人家挥泪自宫,一辈子唯一的目标就是讨皇帝开心,比那些能吹枕边风的妃子们还懂得如何争宠。
但历代皇帝对太监的使用都是很慎重的,因为这些阉人本就自幼进宫,没啥文化,你让他们胡来肯定百害无利。
秦朝不算,赵高有实权且是贵族后人。
西汉也不算,外戚干政太厉害。
到了东汉,皇帝为了制衡外戚与大臣,这才想了一个法子,让宦官干政。
谁知道越干越乱,十常侍直接把汉朝给玩完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都没什么太监干政的重要历史事件。
唐玄宗倒是荒唐过。
这厮根本没资格跟汉武帝相比,汉武帝是晚年犯错,这厮刚搞了个开元盛世就开始作,不仅搞得地方武装割据,后宫脏乱,连太监都开始目中无人。
五代十国,宋元还好。
到了明朝,可不得了了。
把宦官干政玩到顶峰的人物,正是永乐大帝朱棣。
他不仅大胆的将决策权分给内阁和宦官,造成文官党争,宦官乱政。
他还让得到决策权的宦官去读书。
恐怖分子都有文凭了,天下能不大乱吗!
满清鞑子吸收了前朝弊端,什么藩王耗费财政,什么宦官乱政,什么文官党争,都被他们以皇权集中的方式给解决了。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皇帝看起来各个勤劳的主要原因,你不分权,肯定要事事亲为。
说宦官乱政导致帝国毁灭是不正确的,因为宦官基本就没有“登堂入室”过,没有实职,他们的权力的都来自皇帝。
无论是九千岁,还是九千九百岁,都不可能大过皇权。
所以朝代灭亡,基本都是皇帝和底部的矛盾太过尖锐,跟宦官有关系,但不是决定关系。
宦官对皇帝而言是女仆是家人是可以控制的人,大臣虽然可以和皇帝共治天下但是大臣有自己的家族有个人私心和利益诉求,皇帝虽然信任大臣却不得不进行防备他们,自古以来皇帝是无法由一家一姓完全传承的,在朝廷盛世尚且有哪些野心勃勃的大臣想要篡位谋逆更何况是那些朝廷衰败的年代,大臣谋逆篡位的事情是不觉于耳,皇帝纵然在开明面对这样的局面也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宦官是残缺之人他们没办法繁衍子嗣因此也就不会有篡位谋逆之心,宦官如果没有依靠很难长久的生存下去因此他们对于皇帝的忠臣是毋庸置疑的,皇帝只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便可以避免宦官对朝廷的干扰,皇帝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才格外的信任宦官,他们知道宦官的生死存亡都在自己得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