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公司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地产公司的部门设置有一般有报建、工程、研发、造采、客服、营销、财务、运营、物业前介等。不同的地产公司对于各职能部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轻重程度,还要看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地产工作并不轻松,我是工程岗位,如果所在的项目处在很紧迫的阶段,加班还是很普遍,但这种加班并不是强制性的,具体要看自己手头的工作,有些同事在当地成了家,自然下了班就会回家,即便有些工作没有完成,也可以在家进行工作,因为我们部门外地人和未婚者居多,因此平日里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
当然,工作强度还是有部门的区分,这一点上,据我了解,工程和行政是工作量相对而言比较大的,尤其是工程。
在地产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是从施工单位走出来的我最直观的一种感受,这种压力来自于对工作的一种不可预见性,公司以及集团对于每一个员工的考核都来自于业务成果,而有些部门的具体工作成果是需要下面的合作方配合来完成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业务层级和职位,而且不同的地产公司汇报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地产公司是单线职能汇报,就是只向一个人汇报,而有的地产公司采用的是矩阵式双线汇报,比如既要向运营方向的项目总级别汇报,也要向上级职能领导汇报,每一种汇报模式都有利有弊,但不变的是,在地产行业,需要不断的考核,也需要业绩来支撑自己的职业道路,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拉通也是很频繁,这需要职业技巧和业务能力来促使自己完成每一项工作。
在地产公司工作,业务水平要求很高,以前在施工方,部门设置很清晰,工程部的只管生产和协调,图纸和技术相关的问题会有技术部门来负责,但来到地产公司却不一样,工程的一定要懂技术,一定要熟悉图纸,如果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懂,自己的工作做起来就很难受。
此前在央企施工单位,即便自己犯了再大的错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也不会开除自己,但在地产公司却不一样,自己犯了错、或是工作上难以满足公司对于这个岗位的要求,是很难留下来的,一般来讲,在一家知名的地产公司坚持两年以上,就会有很多猎头主动来联系你,并能够找到一个更高的职位,但实际上能坚持两年以上真心不容易。
地产公司的职场性质更强,对PPT这样的基本办公技能要求很高,而且会议很多,但务虚性质的会议几乎没有,每一个会议都是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公司的制度是每一个员工的生存之本,尤其是针对具体工作的标准化管理,这是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的根本,想要在一家地产公司长期立足,掌握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在地产公司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是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在地产工作也是拥有更多机遇的良好平台,每一天的神经都会紧绷,专注于每一项具体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任何疏忽,但这样的工作在另一方面还是能够给予从业者很高的职业认可度,并不断积累经验和自信。
地产行业不同于很多传统行业,很多行业里面,一些人勤勤恳恳工作,但没有领导才能,也没有晋升的空间,不过他们可以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活到老干到老。但地产行业却不一样,一些知名的地产,招聘工程师的岗位基本不要35岁以上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土建工程师35岁还没能成为工程经理,那他这一生也许就就此定型,也很难在这个行业继续生存下去,优胜劣汰的性质更加突出,你在一个岗位上不停的磨练,等你磨练出来了,你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继续磨练,直到在一个层次上达到自己能力的上限,这辈子就彻底盖棺定论,但35岁之前就盖棺定论的人,往往都会逃离这个行业。
所以,每个人都很努力,也很拼,几乎公司每一个年轻的员工都有危机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身边所有人都懂,选择这个行业就不会安逸。
而且地产行业流动性很大,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在一家企业工作五年以上,一般来说,跳出去寻求更高的职位,是每个地产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也就是这样,地产行业的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会相对低一点,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对于个人而言最关键的。
不同的地产公司,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我所描述的这些体验也只是基于我这一个月来的工作得到的认知,真实但不具备十足的代表性。
有人说地产是夕阳产业,没错,但淘汰掉的也是那些末端的地产公司,很多大的地产公司都在开始考虑新的业务模块,如今的地产已经不是传统的住宅了,商业运营、长租公寓、物业服务,这些都是当今很多大型地产开始转型升级的方向。
至少,在我看来,地产行业只是开始走下坡,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一些小地产被淘汰、被取代,但如果说这个行业会彻底衰退,我觉得并不可能,因为服务行业的主体是人,只要有主体就会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因此,在地产公司工作,我还是觉得很不错,压力很大,但这也是职场的一部分,之前在施工单位,工作更随性,也更自由一点,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总体感觉有些“野路子”,谈不上哪个行业更高端,但在地产公司上班,还是觉得更正规,也更职业化。
看你是什么岗位了,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最无用的就是投资岗和报建岗,最忙最累的就是工程岗,最闲最舒适的就是设计岗,最稳定的就是行政和财务岗,待遇也是正常行业水平,但是内卷很严重。没有关系很难往上。
你所说的房地产公司我理解的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公司,而不是房地产经纪公司即房产中介。我一直在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工作,现在虽然没有业务,也没有项目,可依然没有放弃将来开发房地产的可能,因为我们有存量没有得到审批有待开发的购买的地产。我是2003年偶然的机会,在这家房地产做财务工作的,也是那时公司有开发项目的,我把在公司工作的体验分三个阶段,2003年至2010年黄金时期,2010年到2015年过渡期,2015年到现在维持生存期。
先说2003年,初到这家民营房地产公司工作,财务制度不怎么健全,一切都是刚刚开始,然而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因为那时的工资待遇相对较好,给人普遍的感觉是房地产公司有钱,在那工作也是很令人羡慕的,其实财务人员的工资不是水涨船高的,高工资、高收入的是工程师、装修部门经理、工地负责人等,财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是中等,不上不下,然而事无巨细,前期的支出较多,进项很少,随着项目进展,工程、销售部门收支业务繁忙,业务量大,人员增多,加班加点常有,那时的销售是预售许可证制度,拿块地,挖洞开始,跑下五证就开始预售,因此收房款与房建同步,财务很忙,但是每年都有奖金,逢年过节,福利很好,自己也会努力工作,自我感觉良好,财务工作是有规律的,忙而有序,收入稳定,压力不大,而且受老板重视,但工资水平不怎样高,增加幅度很小。房建到交房大约三年左右,那时候的房价不是很高,房地产公司用多如牛毛形容不为过,竞争激烈,买房选择多,因此售房的过程也漫长,因此资金回收也是循续渐近的,有银行跟购房者签贷款协议,放款很快,那时前期投入较大,后期房款就可以依售养建,良性循环,公司借款贷款就少,良性资金周转,因为房地产公司压力主要宣传、预售,宣传到位,预售良好,公司就会良性发展。2003年到2010年左右,房地产业利润和效益良好,发展较快,财务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又算较好。
2010年到2015年,公司开始寻求房地产业外的股权投资或PE投资,因为公司资金力量不足,拿地主要靠竞标,小的民营企业根本无力拿到土地,不得不为资金寻找出路,大量减员节支,然而作为财务,人员流动性小,减员也是有都是临时增加的一些人,老员工很稳定。其实公司的方向是对的,投资也是成功的,收益也是可观的,对投资市场也逐渐了解,把握了一吐规律,资金也有了方向。
公司2015年以后到现在,公司也正式分为两大部门,投资和物业,淡出房地产开发行业,不过财务工资水平还是没有降多少,人员减少分流,从来没有开不起或延后发工资的现象,投资部门财务工作较忙,也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去运营,而物业主要从事租房、租车位等业务,财务较为轻松而自由。然而公司依然没有放弃开发房地产的业务,因为有存量土地,没有审批开发项目而已。
以上就是我在房产公司作为财务人员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可能是民营小企业的原因,局限性很多,不能以偏概全,只是本人切身感受,就当故事来看,但那也是真实的故事!
我在房地产公司工作了十几年,提供一点心得给你参考。
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设计院的工作偏向于设计本身,设计概念,画图表达方式,审美水平,理论技术,表达能力,创意创造等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作偏向管理协调,与人沟通,善于交流理解,善于组织资源,逻辑思维能力强。以达到业绩为工作目标,管理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等。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会比较容易坚持走下去。我工作中见到很多设计师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最求完美的方案设计,就不太适合开发商的工作。
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我个人感觉,具有艺术家气质、最求完美型、自我意识强、敏感浪漫的性格特征就不太适合开发商的工作。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测试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倾向。
三、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来判断。
梳理一下自己周边的长辈、朋友、同学、老师等社会资源,了解一下他们大多在哪些地方工作,也可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自己比较适合的方向。这些社会资源往往以后都会在工作中打交道,并给予你机会去尝试,让自己快速找到方向。
压力大,但是高薪,很有前途。
提示:前市场受政策影响,成交量下滑很明显.不过打算长远的话,这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市场波动是正常的,在这行呆久了什么市场都会经历,只是早晚的事!房产行业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是典型的特点,在这行做一年比其他行业三年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因为经历的多,付出的也多,当然收入也比其他行业多。
看在什么性质的房开,国企性质。回比较趋于稳定。过的比较舒适,生活工作也比较规范化,但是在某些民营房开,那就看企业管理了,有些企业管理跟做施工单位有的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