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杨贵妃,杨贵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点赞1、广元市 网友:体会生活

谢邀:马嵬坡驿站之变,是因为军中士兵对杨氐一门的不满而爆发,士兵要求唐玄宗,将杨国忠以叛国罪处死。将杨贵妃当做元凶赐死,虽然唐玄宗说,即使国破家亡,也不会抛弃贵妃,然而,士兵怨愤难平,不肯开拔,事至此,贵妃也无奈!只好将白绢挂在梨树上自缢而死,这就是后人说的,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的传说,玄宗见爱妃己死,却无能抚救,痛哭失声,默然伤神,为有命高力士,把贵妃的遗物金钗细盒一起殉葬,晗着泪带着悲伤奔向蜀地!

点赞2、黄山市 网友:夜尘埃

只有杀了杨贵妃,才能让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彻底决裂,把政变进行到底。

因为马嵬之变表面上是士兵自发哗变,实质却是太子李亨一党要趁势抢班夺权。

那么,参与政变的将士最担心的:就是政变半途而废、进行得不彻底,皇帝与太子又缓和了,然后士兵们反倒成了牺牲品。

所以,唯有把事做绝了,杀了杨贵妃这个唐玄宗最心爱的人,让皇帝与太子之间再无和解可能。

好处有二点:

(1):是把皇帝彻底得罪透,让李亨意识到玄宗的恨意,然后退无可退,一步走到底。

怎样让太子下定决心,绝不再回头。

这对于政变的参与者而言,这是无比重要的,绝不能让皇帝与太子间关系还有缓和的空间。

否则,舞刀弄枪的人,势必成为替罪羊。

(2):是让唐玄宗痛失心爱,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之下,方寸大乱,形象衰败,心力憔悴,亦再无权谋。

当皇帝的神秘感与不可侵犯的禁忌被打破后,皇帝就成了一个糟老头子。

这样,可加速三军将士的离心,并改旗易帜,集体投向太子。

杀杨贵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斩草除根的必要性。

禁卫军哗变士卒既然已又杀了杨贵妃的亲哥杨国忠,那么岂能还容杨贵妃活着。

而实际上连带被杀的又何止杨贵妃,杨氏举族满门男女老少,一个都不会留,都将被诛杀殆尽。这已经是由不得皇帝同意不同意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必须要将对手连根铲除,绝不能留下隐患,让他的子孙在多年后再有翻盘的机会。

下面再聊聊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斩草除根。

同样道理,在初唐玄武门之变时,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所有子女,也是不论长幼、统统诛杀。

当时李世民是心软了一下,想饶过了太子与齐王的后人。

但这下就像捅马蜂窝了,为什么?

因为天策府的文武将臣们无一例外,全都激烈反对,认为必须要斩草除根。

这帮人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冒着事败灭族的风险跟着秦王政变,图的什么?

图的就是从龙元勋,恩及后世子孙的富贵。

如果斩草不除根,若干年后,齐王、太子后裔们与李世民的子孙仍是一家人,一家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了。那么,玄武门操刀执枪的那群元勋的后代,肯定就要遭殃了!

所以,这事软不得,软了,房谋杜断,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就要与李世民离心了,那么大唐天下又要不稳了。

而杨贵妃必须死,也是这道理。如果任其活着陪在太上皇李隆基身边,那么唐肃宗李亨身边的人,就要惶恐不安了!

斩草不除根的后患无穷,可见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的教训。就因为没有诛杀诸武,使得参与政变者,最后没一个人有好下场。

神龙政变的结果,是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了李唐天下,终结了武周朝廷。

而政变的五大功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等,纷纷获封郡王。

事变功成后,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其时兵权在握的敬晖说:“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彻底铲除武氏残余势力,方可永绝后患,以安天下。”

敬晖问于张柬之提起,但迂腐的张柬之不同意,主张应将此事交由皇帝自决。

由此,薛季昶叹道:“我等日后已不知将死于何地也!”

之后,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再一次掌握了权力,那么当然要将刀子对准神龙政变的五大主谋了。

于是,五人先后遭遇了“先贬官流放,再途中被酷刑诛杀”的悲惨厄运。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3、石嘴山市 网友:血杏高林



说是害怕杨贵妃为杨国忠复仇,其实事情没有那么悬乎,只是单纯想让她死而已。而且,关于马嵬兵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诛杨国忠,第二阶段是赐死杨玉环。且听我细细道来。

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旗号起事,唐朝官军且战且败,最终唐玄宗仓皇逃出京城,跑到了马嵬驿。在马嵬驿稍作停留以后,唐玄宗想要继续跑路,可是军队却不肯走了,说是处死杨国忠以后再跑。可是在杨国忠死后他们仍然不肯走,又说要连杨玉环也杀了,不然军中将士会恐惧杨贵妃报复,于是玄宗含泪赐死杨贵妃。



第一阶段:诛杨国忠

这个阶段的主谋是太子李亨。

早在天宝十三年初,当时尚是太子的李亨便对唐明皇说过,安禄山已生篡唐之心,让李隆基今早解决安禄山,不过开创了“开元全盛世”的李隆基还是很自负的,谅安禄山也没这贼胆,因此没听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打得当时的唐军找不着北,而且李隆基还出昏招帮了安禄山,那就是处死高仙芝。最后李隆基挟诸臣出逃,跑到了马嵬驿,最终发生了李隆基意想不到的兵变。

这场兵变表面上看是禁军发动的,实际上推动者却是李亨。当时的安禄山造反已经尽人皆知,难道真的诛杀杨国忠后安禄山又老老实实过来下跪了?这不可能,而当时的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宰相,也是宠臣,如果没有李隆基亲自下令,谁敢动手?杨国忠什么德行,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李亨更清楚,以后唐朝是由他接手的,他对杨国忠有必杀之心。而且当时的李亨领着大军尾随在后面,跟着李隆基的只有部分禁军,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李隆基是选择让杨国忠和杨玉环死,还是让自己身陷危机?

并且李亨早在暗中说服了陈玄礼(陈玄礼肯定也对杨国忠有看法),这件事必然是李亨主导的,如果没有他的主持和作保,即使杀了杨国忠后又杀了杨玉环,他们就不用遭到清算了吗?帝王之怒哪有那么简单。在马嵬兵变后,李亨很快即位当皇帝,让李隆基当太上皇去了,只有皇帝才能保住发动兵变的他们。当然,陈玄礼并没有想到李亨会借助这场兵变提早上位。



第二阶段:赐死杨玉环

这个阶段的主谋是陈玄礼。

说陈玄礼是李隆基的铁杆应该不过分吧?从唐明皇的上位到开创盛世,再到耽于享乐导致帝国崩塌,陈玄礼是一路跟着李隆基走过来的,陈玄礼对于李隆基是发自内心的忠,看到李隆基从那个既霸气有有梦想的唐明皇沦落成为一个沉溺在杨玉环美色中且又宠信佞臣的庸主,他在心里是很难过的。诛杨国忠是为了向天下证明安禄山是真的造反,这是势在必行的事,可是赐死杨玉环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性,杨国忠杨玉环并不是亲生兄妹,要说她以后会为杨国忠复仇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可是成功率不会太高。

当时护卫李隆基跑路的军队统领是陈玄礼,士兵们不肯走,说没有陈玄礼的授意谁信?杀了杨国忠还是不肯走,要求赐死杨玉环的其实是陈玄礼,说什么士兵们害怕杨玉环以后报复,可是这么多士兵,难道她能全部杀了?这臭名声恐怕李隆基也不敢背。这件事其实是陈玄礼主谋的,他认为是杨玉环耽误了唐明皇,让唐明皇颓废了,杨玉环死了,说不定唐明皇便可以重新振作起来了,再次带领唐朝走上巅峰!但是,这只是陈玄礼的一厢情愿,杨玉环死后李隆基不仅没有振作,反而很快被太子李亨架空,最后只能当个太上皇了。

马嵬兵变的最大受益者始终是李亨,而李亨利用陈玄礼对李隆基的忠信,让陈玄礼配合他发动了兵变,最终抢班夺权,而杨玉环则是这场兵变中既不幸也属“罪有应得”的陪葬品。

点赞4、阆中市 网友:治碍゛

唐玄宗李隆基一头扎进杨贵妃的怀里,已经不理朝政、不思国是。朝野上下,人心动荡,江山岌岌可危。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带领这一杆子人马向西逃亡,途径马嵬驿的时候发生了病变,不得人心的杨国忠被杀了,杨贵妃被迫自己了断。

我觉得这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给唐玄宗李隆基来了一个精神上的釜底抽薪。

而为什么皇帝的禁军执意要杀了皇帝的意中人杨贵妃呢?

杨玉环一直被认为是“祸唐”的关键人物。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曾经很是提振大唐的士气,可是勤政的玄宗后来却一头扎进杨贵妃的怀里,懒于政事,致使朝政荒芜,埋下了大唐衰落的祸根。有人说“杨玉环不顾廉耻,竞尚骄奢,看似无关治乱,而实为乱阶,盅君误国,不死何待?”是呀,一个占满了皇帝心思的女人,看起来与当时乱局的关系不大,但是已经打不起精神的皇帝怎么能够从容地操持天下呢?

杨国忠等杨家人物不可一世,加速了乱世风雨的到来。杨国忠祸害朝纲,造成天下大乱。马嵬驿病变中,禁军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干掉杨国忠,才能稳定人心,一不做、二不休,禁军陈玄礼下决心要结束杨家班子的头号人物。因为杨玉环,才有了杨国忠的骄奢无恐,自然也不能放过杨玉环。

太子李亨早就有了结束杨家班子的想法。面对风雨飘摇的乱局,太子李亨很是着急,他比谁都希望尽快走出动荡不堪的阴霾。那时候,禁军已经成为太子李亨的坚定拥趸者。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对李亨而言,只有通过军事政变,才能获得话语权。这时候,陈玄礼无疑是最可靠的力量。开弓没有回头箭!太子李亨和陈玄礼必须彻底干净地干掉杨国忠、杨玉环兄妹。

三十有八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给马嵬坡留下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凄凉情景。

点赞5、麻城市 网友:剑无心

这个问题,分四节简答:

第一,安史之乱,唐玄宗放弃长安出逃,必须有人承担后果,而这个人肯定不能是皇帝本人,必须是臣子,于是不幸随驾的宰相杨国忠便必死无疑了。自古为“国破”背黑锅的,皆是此等“奸臣”,已经形成了套路。

第二,仍然为套路,即“妖姬”“美女”倾人国的话语套路。许多朝代,国未亡,美女们先做了替罪羊。何况贵妃与宰相为兄妹,内外相助,一家贵盛,共为蛊惑,民怨沸腾久矣,杀之可泄愤。

第三,杀了杨国忠必杀他妹妹杨贵妃,自古杀人,斩草除根,必绝后患。这也是一个血腥的套路,没诛杨氏三族,已经是客气了(也有仓皇逃难,没工夫诛灭的原因)。



(这副画看着好惨目!这么多赳赳武夫,握着剑,逼一个女人死/皇帝不称朕答题)

第四,禁卫军大将虽尚未敢犯陛,但敢于用武力挟持圣躬,杀其爱妾(其羞辱与谋害皇帝本人何异?),实在是已无顾忌,不怕秋后算账。

当唐玄宗被迫亲自下令将心爱的人送上不归路后,他应该能够预知,他已失去了继续统御天下乃至于近臣的能力,很快太子李亨在灵武擅自登基称帝的消息传来(事实上,李亨登基还在杀死贵妃前三日),他应不感到震惊和奇怪,而禁军敢于行此不道,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老皇帝下台了,可放心无忧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为护驾的禁军诛杀大臣和皇妃,也有向皇太子遥示效忠的意思。(皇帝不称朕原创答题,禁止抄袭)

点赞6、咸阳市 网友:飞蛾扑火

关于这个原因除了一些盖棺定论的主因之外,还有一些是被人猜度的侧因。

首先,这是一场政变,是由禁军大将军陈玄礼领导的,对于唐玄宗的忠臣,陈玄礼目睹了唐玄宗的崛起到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再到唐明皇的自甘堕落,骄奢淫逸,最终而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是一个臣子对君王的失望的一种发泄,而发泄口就对准了唐玄宗宠爱有加的杨贵妃和杨国忠。

其次,杨国忠是有名的奸相,他迫害忠良,剪除异己,将朝政管理的乌烟瘴气,得罪的人就更是不知凡几了,而如今的乱局,杨国忠也是有着无可逃脱的罪责,所以发动叛乱处死杨国忠,而杨国忠和杨贵妃是兄妹关系,难保日后杨贵妃不会终究今日之罪责,所以斩草除根,杨贵妃之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杨贵妃平日是专宠于朝中,红颜祸水自古有之,在那个君权神授的年代,封建时期人们还是比较相信迷信的,自然认为今日之乱局都是杨玉环祸乱唐玄宗而导致,再加上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认为一致认为这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而导致了安禄山的肆无忌惮,才有了今日之祸。

最后,人们有猜测这场政变的幕后之人就是日后的唐肃宗,而今的太子李亨,因为太子受到杨国忠的迫害,多次面临险境,差点东宫之位不保,如此艰辛的活着,而今在逃亡的路上,太子兵力占据大部分,如此正是叛乱之良机,一举剪除政敌,也除去祸害。

所以杨贵妃不仅是士兵叛乱的宣泄口,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被杀也就无可厚非了。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点赞7、自贡市 网友:依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面对洛阳潼关的相继陷落。70岁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当年诛杀二武的魄力。于公元756年6月13日清晨带着部分宗室以及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在陈玄礼的保护下逃亡成都。

半路行到马嵬坡的时候,由于粮食供给不上,引发随军将士的强烈不满,而杨国忠又专横跋扈。物资的发放不公军卒鼓噪,在吵闹之中。杨国忠呗乱箭射死,而且被分尸。随行军卒见杨国忠已死,随后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两个妹妹都给诛杀,随后索性直接前往唐玄宗大帐。要求处死杨玉环。唐玄宗劝说无用。最终也只有赐杨玉环自缢而亡,杨玉环时年36岁。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政变是一个密谋,是太子李亨和禁军合谋而位,安史之乱必须要有人负责,最大的责任人唐玄宗自然不能负责,而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就是最好的替死鬼,随军将士也需要一次发泄来宣泄。因此,禁军和太子李亨以及部分大臣合谋诛杀杨国忠一党。而杨玉环不过是牺牲品。是一个意外而已。

而正式由于马嵬坡政变,迫使唐玄宗分兵给太子李亨。李亨在灵武登基。也标志着唐玄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大唐也进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我是历史达人,期待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们公。共同探讨和学习。

点赞8、东台市 网友:倾城花音

马嵬兵变的真相是残酷的父子争权,看清了这一点,就能够回答禁军为什么要杀死杨贵妃了。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

在马嵬驿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讨要食物,此时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于是士兵们群情激奋,杀死了杨国忠,并肢解了他的尸体,然后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接着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这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唐玄宗不得已,赐杨贵妃一死。

表面上看,马嵬兵变似乎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但是史书记载,兵变前陈玄礼就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却犹豫不决。可见,兵变显然是陈玄礼策动的,并与太子李亨商量过。

那么李亨真的是犹豫不决,没有参与策划兵变吗?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李亨是兵变的最大受益人。史书为尊者讳,才说李亨没有参与兵变。

马嵬兵变的后果是,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则带领大部分士兵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抵抗安禄山。此后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位,改元至德,并遥尊远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所以,马嵬兵变的幕后主使人是当时的太子李亨,而兵变的真实目的,既不是杀杨国忠,也不是杀杨贵妃,而是太子要同玄宗争权。

虽然唐玄宗此时狼狈不堪,但他毕竟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权威犹在。如果李亨正面同他争权,胜负难料。

所以李亨就策动禁军,从玄宗身边的杨国忠、杨贵妃下手。正好杨国忠民愤极大,士兵们早就他不满了,而杨贵妃又被认为是红颜祸水。所以挑动禁军对付这两个人,并无困难。

而唐玄宗连自己的宠臣和女人都保不住,谁还会听他的?可以说唐玄宗一败涂地,权威扫地。李亨便顺理成章地带着军队离开了唐玄宗,不久后便在灵武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其实在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这个结局已经注定了。

所以,马嵬之变实际上是李亨通过杀杨贵妃来打击唐玄宗,陈玄礼、禁军都只是棋子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点赞9、吐鲁番市 网友:寒烨希

马嵬坡兵变引发的原因是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发生,安?山的叛军攻破了潼关,打进了关中,唐玄宗无法待在长安,只能带着皇亲国戚逃往四川,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就发生了兵变,禁军在统领陈玄礼的率领下,诛杀了杨国忠及亲信,逼着唐玄宗答应杀死杨贵妃。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各方面的原因都有,然后综合在一起就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安禄山叛军的势力强过唐朝的中央军。

这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条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北三镇节度使,手上控制的兵力达到15万人,超过了唐朝中央军的数量,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用人的失误,唐朝藩镇割据也就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的,作为皇帝来说,唐玄宗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节度使的实力超过了唐朝中央政府,否则就会发生动乱。

安禄山

任何信任都抵不住实力的压制,唐朝想要保持稳定,只能用强大的兵力压制地方,震慑地方,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叛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唐玄宗得承担安史之乱的首要责任。

二、唐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不理朝政

唐玄宗晚年开始宠信杨贵妃,不理朝政,朝政被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所掌控,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唐玄宗爱屋及乌,只要是杨贵妃的亲戚,基本上全部得到了重用,这就是一人得道,全家升仙。

而杨国忠这个人能力不如前任宰相李林甫,完全靠裙带关系以及迎逢唐玄宗而得到重用,唐玄宗当皇帝的前半生政治尚能保持清明,到了后半生时,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安于享乐,导致朝政混乱,小人得志,政治黑暗,安禄山就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起兵造反。

唐玄宗沉迷杨贵妃

安禄山还是杨贵妃的义子,虽然他的年龄比杨贵妃还要大,但是仍然认杨贵妃为义母,这种荒唐事也只有政治黑暗的时期才会发生,通过杨贵妃,安禄山也得到了一些进行内部的消息,至少他知道唐玄宗沉迷酒色,这就是机会。

三、杨国忠不断怂恿唐玄宗打击安?山。

杨国忠当宰相时,不断结党营私,安禄山因为不愿意臣服杨国忠,于是遭到了杨国忠的打击,杨国忠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安禄山,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的,唐玄宗开始并不相信,还专门召安禄山进京,安禄山也来了,打消了唐玄宗的猜忌,但是安禄山也因此记录杨国忠。

安禄山造反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这也是安禄山造反的一个原因,如果是李林甫当政,安禄山是断然不敢反的,因为李林甫看透了安禄山,都能猜中安禄山的心思,安禄山很害怕李林甫,但是杨国忠就完全不一样,他没有李林甫的能力,却一力打压安禄山,安禄山知道自己如果不造反,迟早有一天会被杨国忠害死。

杨国忠

四、唐朝国势的不断衰弱让安禄山铤而走险

唐玄宗虽然创造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晚期,唐朝的国势开始衰弱了,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一方面唐朝还不断与外族发生战争,比如契丹,另一方面,唐朝内部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加剧,再加上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开启,唐朝需要花很多钱来养活少职业军人,各方面都让唐朝国势衰弱,也让安禄山看到了希望,所以就造反了。

安禄山起兵后,由于实力强大,刚开始进展比较顺利,并且攻破了潼关,打进了关中,唐玄宗被迫向四川逃去,逃亡的人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及禁军统领陈玄礼等人先走,第二批是太子李亨带着一批人,目的地是四川,那里是杨国忠的大本营。

当第一批人到达马嵬坡时,发生了兵变,禁军士兵不由分说杀死了杨国忠及其子杨暄,还杀死了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还包括御史大夫魏方,然后还逼迫唐玄宗同意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只能被迫同意,这一切都是禁军统领陈玄礼指使的,毕竟他是直接管理禁军的官员。

陈玄礼

陈玄礼在唐玄宗身边当禁军统领已经三十几年了,对唐玄宗非常忠心,他认为安史之乱是杨国忠引发的,所以他把造成目前原因的责任归于杨国忠,同时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有联络,取得了太子李亨的支持,因为李亨没有按原计划跟唐玄宗一起逃往蜀地,而在带领另一支逃亡部队去了灵武,然后直接在众人的拥立下做了皇帝,唐玄宗等于是被自己儿子夺了皇帝之位。

那么马嵬坡兵变,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呢?

因为杨贵妃是始作俑者。唐玄宗宠信杨贵妃,才会导致朝政混乱,而杨国忠乱政,也是杨贵妃引来的,没有杨贵妃,就不可能有杨国忠在进行中担任重要职务,虽然造成这一切责任的是唐玄宗,但他是皇帝,没人敢怪他,况且陈玄礼等人,认为只要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就会回心转意。

唐肃宗李亨

陈玄礼与太子李亨的政治诉求是不一样的,陈玄礼只忠于唐玄宗,并且认为祸乱的原因是杨国忠和杨贵妃,他只想杀了两人,而太子李亨也想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同时李亨积极谋求自立为帝,这个策划甚至连陈玄礼也不知道,也没有参与,但是两人共同的政治诉求就是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所以杨国忠和杨贵妃必须得死

如果只杀杨国忠,不杀杨贵妃,很难说杨贵妃会不会报复,而且杨贵妃会继续迷惑唐玄宗,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杨贵妃。

杨贵妃作为一个女人,本不应该承受这些责任,主要责任应该是唐玄宗承担,包括强抢寿王李瑁的妃子也是唐玄宗的命令,杨贵妃只是一个被命运摆布的女人而已,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也是唐玄宗,杨贵妃的错误只是迷惑了唐玄宗,但罪不致命,包括杨贵妃的亲戚都受到重用,那也是唐玄宗做的决定,包括杨国忠这样的人担任宰相,同样是唐玄宗的命令。

杨贵妃

所以,唐玄宗才是一切动乱的主要责任人,身为皇帝,却不理朝政,导致出现安史之乱这样影响唐朝国运的动乱出现,这种事不是杨贵妃可以承担的,她只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牺牲品而已。

安史之乱的发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说:唐玄宗、太子李亨、杨贵妃、杨国忠、陈玄礼等人,唐玄宗从马嵬坡兵变发生后,就丢掉了皇帝之位,被迫成为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太子李亨直接利用安史之乱掌控兵权的机会,做了皇帝,杨贵妃与杨国忠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而被杀,陈玄礼则在事件之后仍然忠于唐玄宗,只不过不是禁军统领了,只是唐玄宗的私人卫队长。

马嵬坡兵变的策划者是太子李亨与禁军统领陈玄礼,他们共同的目标是诛杀杨贵妃与杨国忠

点赞10、金华市 网友:风云再起

杨贵妃之死

天宝十五年(即为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慌忙带着爱妃从皇城西逃到了巴蜀之地,这时候跑到了一个叫做马嵬驿的地界儿,终于大军得以修整喘口气,但听闻叛军马上又至的消息后,玄宗准备接着跑路,但是这个时候跟随的将领们却不肯定在随着玄宗走了,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马上处死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的杨国忠那个王八蛋,否则您老就自己跑吧,唐玄宗一听,将士们说的确实在理,如果没有杨国忠的作,他也到不了如此地步嘛,于是一声令下,就把杨国忠给咔擦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杨国忠人头落地之后,大部分将士们仍然不肯走,what?!唐玄宗懵逼了,你们还要干什么?!将士们说,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也得一块处死,他俩的关系是兄妹关系,难保日后杨贵妃不找我们的麻烦,所以为了以绝后患,杨贵妃也必须马上处死,处死杨国忠玄宗没二话,但是到了他最爱的杨贵妃这里他却犹豫了,他苦苦哀求将士们但毫无用处,最后为了保命只能含泪答应了,但不能砍头,他为杨贵妃争取来了最后的尊严-白绫自尽。


就这样,一代艳后杨贵妃香消玉殒死于马嵬坡,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